文/融媒记者冯碧珩
9月19日至21日,首届地理标志产品国际博览会在首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在这场汇聚32国1000余种地标产品的全球盛会上,常熟作为全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标杆,以“一粒米、一只蟹、一朵花”等特色农产品为代表,组织12家授权企业参展,通过科技赋能、文化创新与全球产销对接,向世界展示“江南福地”乡村振兴的新实践。
“董浜黄金小玉米”展台上,金黄剔透的玉米香气扑鼻,成为人气焦点。这一曾局限于田间地头的“乡野小食”,自2020年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后,通过“政府引导+科研院所育种+龙头企业销售”模式,实现年产值超4800万元,带动农户亩均增收5000元。
坐拥全国最大月季基因库的苏州市华冠园创园艺科技有限公司带着自主研发的月季品种参展,展现中国花卉的创新力量。企业参展团队负责人姜龙表示,公司目前拥有400余个自主研发的月季品种、32项国家级植物新品种权。此次参加博览会,华冠园创园艺在全球地理标志舞台上展现了技术突破的成果。公司将继续以花为媒,让中国月季在更多国际花园飘香。
湖强农业的地产大闸蟹吸引了众多眼球。企业参展团队负责人王雪明表示,此次参展让他们感受到了中华蟹文化跨越国界的魅力。未来,湖强农业将以科技小院为支点,推动大闸蟹产业链全球化,让世界在品尝“中国味道”的同时读懂中国农人的匠心与坚守。
本市其他参展企业也备受关注。从种苗到餐桌,恒洋澳龙农业科技让每只龙虾都带着科技基因;从湖心到舌尖,常熟阳澄湖特种水产26年匠心守护全程可溯的鲜美承诺;苏州稻蟾“稻鳝蟾”创新模式获得国家专利,欧盟认证大米斩获国际金奖;海虞茶叶以非遗技艺淬炼“沙家浜”系列好茶,成功创建苏州市共享农庄和青少年实践基地,积极实践农业现代化的三产融合发展;吉成酱业独特的木桶酱油酿造工艺是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产品远销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台太兴业从万亩蔬菜田到智能工厂,每小时5吨蔬菜极速锁鲜,3万吨年产能横跨五大洲;圣百合食品以非遗技艺为魂、现代工厂为翼,让中华糕饼香飘四海;金蝙蝠工艺家具的古法榫卯严丝合缝,手工生漆温润如玉,让世界通过一件家具读懂东方生活美学;威怡科技年消耗2.8万吨棉短绒,带动1.3亿农民增收,将绿色价值链从田间延伸到世界。
地理标志不仅是品质标签,更是文化载体。近年来,常熟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努力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品牌培育与机制创新、品牌营销与文化赋能相结合,以产业壮大品牌、以质量塑强品牌、以文化传播品牌,全力推进农业品牌建设工作,培育了一批品质好、打得响、效益高的领军品牌。如今,常熟地产大米已成为“苏州大米”区域公用品牌的重要构成部分,“常熟大米”“阳澄湖大闸蟹”“董浜黄金小玉米”等6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享誉中外,“虞山绿茶”“辛庄青虾”“莫城芡实”等20个特色农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形成了品牌引领、区域带动的良好局面。
从“一粒米”到全球市场、从“一根玉米”到文化IP,常熟正以地理标志为笔,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书写“江南范式”的新篇章。这场博览会不仅是一场产品的盛宴,更是一次关于品质、创新与文明的深度对话,为中国地理标志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常熟答案”。未来,常熟将以“科技强农”为引领、“绿色兴农”为主线、“品牌助农”为支撑,奋力打造“锦绣江南鱼米乡”常熟样板。
据悉,首届地理标志产品国际博览会由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主办,由罗马尼亚担任主宾国,设主宾国罗马尼亚馆、中欧地标馆、国家馆、省份馆等多个特色展馆,展会规模达11500平方米。展会以“地理标志引领高质量消费”为主题,集中展示1000余种中外地理标志产品,为观众带去“一站式”畅享世界特色好物的独特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