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融媒记者穆冰
如果要给常熟农村商业银行(以下简称“常熟农商银行”)画像,下面三个词语应该能够恰如其分地描述它的角色定位:小微金融坚守者、资本市场弄潮者、村镇银行实践者。24年的探索实践,这家银行从乡土中崛起,以坚韧不拔的战略定力和创新精神,用无数个“第一”和“首创”,写就了中国金融行业的经典案例。
草根出身:
从信用社到上市银行
2001年11月28日,常熟农商银行在常熟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应运而生,成为全国首批组建的股份制农村金融机构之一。它被常熟人亲切地称为“常熟人自己的银行”,成立24年来,肩负着服务“三农两小”、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使命,以农村金融领跑者的锐气,秉承“敢闯、敢试、敢为”的探索精神,在改革创新的道路上勇毅前行。
农商银行改革没有先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常熟农商银行一任任领导班子接续奋斗,7000多名干部员工努力拼搏,不断突破传统束缚,跳出常熟看大势,引制引才引资,努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核心竞争力。
支农支小的初心已深深刻在常熟农商银行的基因里,银行将服务小微经营主体作为市场定位,将业务深深扎根在最广大的小微客户群体,将金融服务重心牢牢锁定在农村地区以及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2009年,银行组建事业部制的小微贷款专营机构,打造专业化、可复制的微贷核心技术。通过组建小微金融总部、引进德国IPC技术、打造信贷工厂等措施,银行形成了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常银微金”模式,累计为140多万小微客户提供精准高效的金融服务。在服务中,银行形成了三大独特优势:作为本土法人银行,决策快,能够及时响应小微客户短小频急的融资需求;作为上市银行,服务能力强,建立连接线上线下、金融与非金融的便民服务生态;作为总部银行,拥有多种类产品,能够满足人们多样化、综合化的金融需求。
据统计,常熟农商银行的贷款中,近六成的信贷资金用于支持小微企业,近七成的信贷资金投向涉农领域,超八成的信贷资金服务于实体经济。
常熟农商银行的发展历程并非一帆风顺。面对金融危机、市场竞争加剧等多重挑战,银行始终保持着锐意进取、攻坚克难的精神风貌。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期间,银行通过加强风险管理、优化信贷结构等措施,成功抵御了外部冲击,实现了稳健发展。这些经历不仅锤炼了银行的抗风险能力,也为后续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率先引进国有大行作为战略投资者,首批设立异地分支机构,成功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立全国首家投资管理型村镇银行……常熟农商银行在农村金融改革道路上开创了一个又一个风气之先,一步步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全国布局:
乡村振兴的“常银模式”
常熟农商银行始终把普惠金融作为着力点,编织普惠金融网络,服务百县千镇万村。银行持续深耕本土市场,织密网格化金融服务圈,实现“镇—村—小组”三级网格,服务了常熟60%的小微贷款户,全常熟老百姓每100元储蓄存款中有超40元存在了常熟农商银行。同时,银行积极响应国家区域金融均衡发展和江苏省委金融“南水北调”工程,复制微贷技术,到中西部和苏中、苏北地区设立村镇银行、分支机构,不仅实现了常熟本土全覆盖,还在江苏省内拥有7家分行、33家县域支行,网点总数174个;在全国六个省控股了31家兴福村镇银行。在总行“强分行”战略指引下,各分行用“常银微金”深耕县城、走向镇村,支持了一大批小微企业、个体商户成长壮大,成为总行“强总部”战略的重要拼图和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2019年,常熟农商银行在海南海口设立全国首家投资管理型村镇银行,将东部发达地区小微金融技术和管理经验输送到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促进当地小微经济发展和金融生态环境优化。村镇银行坚持“本地化、有特色、不做大、往下沉、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方针,把网点设在镇村,服务广大农村地区,形成覆盖6个省120多个区县、1000多个乡镇、1万多个村居的普惠网络,累计支持了68万小微客户,成为银行在中西部地区支农支小的重要力量。
受益于差异化市场定位,常熟农商银行微贷特色银行受投资者青睐,股票估值水平跻身行业前列,在上市农商行中首家发行可转债并成功转股,连续七年蝉联“陀螺”评价体系县域农商行第一,连续六年获评上交所信息披露评价A级,在全球银行中最新排名第368位。
科技赋能:
数字化重塑未来生态
在金融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常熟农商银行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以科技赋能,引领金融创新潮流。银行通过引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实现了业务流程的智能化改造和服务模式的创新升级。创新推出的“星系列”线上化产品以及“易捷续”线上化转贷工具等大大提升了服务效率和质量,为客户带来了更加便捷高效的体验。为满足小微客户和农户多样化的金融需求,银行创新推出“小本生意贷”“专利贷”“直播电商贷”等金融产品,产品矩阵不断丰富。
常熟农商银行积极拥抱数字化转型,通过科技赋能,全面重塑金融服务生态。银行设立了科创金融中心,专注于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提供定制化金融服务;积极响应国家绿色发展战略,大力推广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目前,全行拥有200多个信息系统、800多名科技人员,在满足自身数字化需求的基础上,也为企业和行业提供综合化、信息化、数字化的产品服务及解决方案,助力企业降本增效。主推产品包括企业管家、财税好帮手、园区好帮手、商城好帮手及智慧食堂等,实现了政务、金融、民生场景的深度融合。
在贷款审批方面,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常熟农商银行实现了线上贷款审批时效缩短至“3分钟申请、1分钟审批”。通过对客户交易流水、信用记录、经营数据等多维度信息分析,银行能够快速准确地评估客户的信用风险和还款能力,提供及时的资金支持。同时,数字化风控体系有效降低了不良贷款率,目前不良率仅为0.76%,远低于行业均值。
在国家大力推进“五篇大文章”的背景下,常熟农商银行将自身发展与国家政策紧密结合,选派260多名金融业务骨干深入镇村挂职,主动参与基层治理、招商等工作,织密镇、行政村、自然村“三级网格”,打通社区服务“最后一百米”。“常银微创投”科技金融战略专注于服务初早期科创企业及科技人才,提供融资、撮合等综合化服务。同时,银行与各镇、开发区开展政银联合招商,重点引进新质生产力企业,被常熟市政府命名为“科创企业联合招商基地”。未来,银行将在信贷服务上进一步做早做专,在非金融服务上做深做宽,让科技企业可以专注于科技研发与产业转化,为常熟经济产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作为一个年轻的集体,常熟农商银行员工平均年龄不到33岁。银行设有博士后工作站,与复旦大学、中科大建立了战略合作。银行为员工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成立了20个员工才艺协会,开设了175个员工自媒体视频号,有代表苏州队参加“苏超”比赛的员工,也有乒乓球、篮球国手级别的员工。银行始终不忘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公益事业,累计捐款近亿元,支持教育、扶贫、环保等社会事业,努力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从常熟一隅到全国县域,从本土农商行到行业领先的上市农商银行,常熟农商银行以独特的发展模式和卓越的实践成果,为全国县域银行提供了宝贵的“常银样本”,诠释着“金融为民”的本质。它将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到小微企业和农户之中,在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未来,常熟农商银行将继续坚持党建领行、文化立行、人才兴行、科技强行,为客户创造价值,与员工共享成长,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继续当好县域农村金融的领跑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