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融媒记者葛洁徐鹤
国庆中秋双节相拥,皎洁月光遍洒神州。在常熟与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土地上,援疆教师的坚守、归国游子的归乡、新市民的奉献,书写着“心在一起,便是团圆”的温情故事,让家国情怀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愈发浓厚。
10月6日一大早,援疆教师周雷与千里之外的家人视频连线,互道节日的问候。周雷是常熟市梅李高级中学教科室主任、学生发展中心主任、语文教师。2024年8月,作为本市第三批组团式援疆支教团队成员,他和平卫星、王波、王辛峰3位教师一起奔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第二中学,开启为期一年半的支教工作。
在克州二中,周雷是语文教师,也是克州兼职教研员与师训员,还是“苏克同行·领航筑梦——高中语文工作坊”主持人。在他看来,援疆教师的身份意味着三重责任:既要做传授知识的“口粮老师”,也要做培育本土师资的“种子老师”;既要站好讲台,也要当好青年教师的“师傅”;既要成为支撑当地教育的“栋梁”,也要做连接苏克两地的“桥梁”,让江南教育经验与西域文化土壤深度融合。
在克州的日子里,新疆同胞的热忱与真诚成了周雷消解乡愁的温暖力量。学生发现他因气候干燥常咳嗽,就悄悄把加湿器和润喉糖放在他办公桌上;怕他不适应昼夜温差,当地同事总记着提醒他增减衣物。最让他动容的是,教师节那天,他一进教室便看见黑板上画着一棵小树,枝桠上挂着“老师,一起成长”的字条。课代表递给他的厚厚的信封里,全班同学的手写卡片满是真诚:“您讲《乡土中国》时,我第一次想了解家乡之外的世界”“您纠正我字音的样子,我记着呢”……字里行间的认可,让他倍感温暖和鼓舞。
中秋节前夕,克州二中已经洋溢出浓厚的节日氛围。学校筹备了“民族团结话中秋”主题活动,晚自习时各班举办诗词分享会,围坐在一起的同学们朗诵《水调歌头》,把自己制作的“中秋月”手抄报送给老师,还将写着“愿老师思念有归处”的便签贴成月亮形状的展板,一系列活动让援疆教师们感受到了满满的归属感。“当国庆的红旗映着中秋的月光落在克州二中的讲台上时,我想起了虞山脚下的桂树、家里饭桌上的蕈油面,还有中秋夜一起分食的定胜糕。”周雷祝愿大家佳节安康,“等我把边疆的故事攒够了,就带着克州的风回常熟,陪你们再走一趟方塔街,尝一口刚出炉的拖炉饼。”
同一时刻,常熟城内的团圆故事同样动人。阔别家乡五年的缪文婕带着新西兰丈夫尼尔与一双儿女重返常熟,这是他们在2019年后再次踏上故土。6岁的女儿索菲亚刚学了几句常熟方言,一句奶声奶气的“偶是常熟人”让缪文婕红了眼眶——这是她在异国他乡无数次教孩子的乡音。9月29日,一家人特意登上虞山西城楼阁,踩着青石板缓缓前行,晨雾中的虞山如黛,山下的城市渐次苏醒,鳞次栉比的楼房与古色古香的街巷相映成趣。缪文婕牵着尼尔的手,指着远处的尚湖说,“以前这里只有简单的游船,现在多了生态步道和文化展馆,周末全是休闲的市民、游客。”尼尔一边用手机记录沿途的风景,一边感叹:“这里的自然与人文融合得太好了,比你描述的还要美。”
这几天,缪文婕带着家人走亲访友,把蕈油面、桂花酒等常熟美食尝了个遍。素食主义者尼尔对常熟的素食赞不绝口,他还学着用常熟方言调侃自己是“常熟毛脚女婿”。这个中秋,他们在熟悉的乡音与美食中重拾久违的家国团圆。
在辛庄镇,外卖小哥郭海祥的中秋与“忙碌”和“责任”紧紧相连。作为辛庄镇“一骑绝尘”志愿服务队的牵头人,郭海祥早已习惯了清晨6时起床。他先去安康驿站检查水电、备好热水,再召集队员们分配当天的志愿服务任务。国庆中秋假期,他和队员们多了一项“特殊使命”——在送餐袋里附上印着“常熟文明十二条”的便利贴,遇到商户提醒做好垃圾分类工作,碰到随意停放的共享单车便顺手将车归位,用“流动”的方式传递文明。
郭海祥已在常熟工作生活了25年,在常熟过中秋、过新年早已成为一种习惯。“我感觉常熟是一座很有人情味的城市,我们在这边生活很幸福。”郭海祥表示,这次原本计划回老家过节,家人也盼着他回去吃顿团圆饭,但想到双节期间订单多,服务队也需要有人协调,他最终还是留在了辛庄。让他没想到的是,老家的亲友给他寄来了一大包家乡特产。郭海祥说:“以前觉得中秋回老家才叫团圆,现在发现,和家人在一起,与并肩作战的伙伴在一起,在哪儿都是团圆。”
山河万里终相逢,明月千里寄相思。这个双节,无论是远在克州的周雷,还是归乡的缪文婕、坚守在第二故乡的郭海祥,他们的故事虽不相同,却藏着同样的温情与牵挂。正如那轮照亮大地的明月,无论身在何方,只要心在一起,便是最好的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