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融媒记者冯碧珩
10月16日是第45个世界粮食日,本周亦是我国的粮食安全宣传周,今年的活动主题聚焦于“粮食节约,人人有责”。在常熟,粮食节约的篇章从每一个细节写起,从田间到仓房、从生产到储存,以科技为笔、以责任为墨,常熟勾勒出了“颗粒归仓”的坚实图景。
粮食节约,始于收割。在常熟,秋收不仅是农时的节点,更是一场与损耗赛跑的科技战役。近期,市农业装备与信息技术服务中心的技术人员分组奔赴各片区农机库和农事综合服务中心,了解农机具维修保养情况。每一处细节都关乎收割中的粮食损失,技术人员在检查的同时,向农机手们宣传机收减损的要诀,提醒他们根据田块湿度、作物密度科学选择农机,合理规划收割路线,以精细化操作提升作业质量。
“减少机收损失,就是增产增收。”这已成为常熟农机手的共识。常熟全力提升农机手的减损技术能力,近两年累计开展宣传培训22次,超2000人次受益,通过培训、田间日活动、技能竞赛等形式,指导农机手们将理论融入实践。培训、宣传的成果显而易见,近年来常熟水稻和小麦实测机收损失率逐年下降0.15至0.2个百分点,看似微小的数字背后,是成千上万吨粮食的“失而复得”。
收割后的粮食,如何安全入库?常熟在处理储存环节同样倾注心力。在碧溪街道农事综合服务中心,现代化烘干仓储项目的建设工作已接近尾声。工作人员正加紧施工,确保项目在秋收大忙期间投用。这个800平方米的智能烘干厂房内建有8台30吨低温烘干机组,还有5个250吨钢板圆筒仓。所有设备接入智能控制系统,实现全程监测。
“4个圆筒仓配备了熏蒸、控温设备,即便酷暑也能保障储粮安全;还有1个仓体安装了通风系统,极端天气时能及时收纳湿粮,避免霉变损失。”据常熟市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枫介绍,项目投用后可一次性处理500吨粮食,满足1万亩次粮食的烘干需求,并为周边农户提供代储服务。未来,这里还将建设育秧中心、种子仓库,配套清理、通风、干燥等设施,从源头杜绝储粮损耗。
目前常熟农户、基地拥有粮食烘干机总数达542台,日烘干能力7000吨,产地烘干能力达100%,确保了新粮能被及时处理,避免雨后积压导致的浪费。
在提升产地烘干处理能力的同时,粮食部门充分利用低温控温技术和数字管理系统,强化管理措施,力保粮食储存安全。市发改委(粮储局)深化实施“科技兴粮兴储”战略,2022年以来,常熟先后完成了白茆、大义、练塘储备粮库的准低温改造工程,还实施了粮库出入库管理系统的升级改造,实现了对粮食的标准化、一体化管理,让传统粮仓插上“科技翅膀”,用低温控温、数字管理等技术,守住了百姓的“米袋子”,探索出一条粮食储备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常熟的粮食节约之路,是一条覆盖收、储、存、食的完整链条。这种全链条协同,不仅源于技术投入,更根植于理念普及。近年来,相关部门深入社区、学校与农田,唤醒全民责任意识,让“粮食节约,人人有责”的观念深入人心,以系统化思维将节粮减损融入粮食产业每一个环节,用行动证明:粮食安全,始于每一颗不被辜负的谷物,成于每一次不留死角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