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融媒记者戴晓怡
古桥,承载着一方水土的历史记忆和生活温度,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日前,位于常熟北门外福山塘上的顺民桥历经修缮正式恢复通行。这座始建于明代、重建于清代的古桥,历经六百年风雨沧桑,以崭新的姿态重新横跨河面,既守护了居民出行安全,又延续了江南水乡的文脉记忆。
根据清乾隆年间言如泗所著《常昭合志》的记载,顺民桥最早是由都御史侣钟在弘治年间建造的。到了弘治十一年,学士李杰居住在此,便将桥名改为“金马”。桥是一座单孔石拱桥,东西走向,全长26.3米,中宽3.6米,净跨10米,矢高5.87米。桥的两坡各有21级台阶,拱券采用全拱形设计、纵联分节并列式砌法,用优质的花岗石整料砌筑,以白矾水嵌缝,结构严密,造型别致。桥的东堍刻有“大清乾隆岁次哑僧实明募建”,西堍刻有“壬辰年重建造哑僧实明募建”的题记。
作为江南古桥的经典代表,顺民桥以其独特的“全圆型拱圈”而闻名,这种结构设计极大地增强了桥梁的稳定性,为中国古代建桥技艺的范例,诉说着古人的智慧与匠心。1982年11月17日,顺民桥被公布为常熟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年代久远,近年来,顺民桥桥梁结构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位移、松动、塌陷、裂缝等破损情况。为切实做好古桥保护和安全防范工作,同时满足周边群众的通行需求,今年,虞山街道、市文物局、市住建局联合进行现场踏勘并制定了紧急保护抢修方案。经文物保护专家论证,修缮工程于8月15日启动。工程对踏步塌陷、金刚墙故障等问题进行针对性处理,同步将松动石材归位。经专家验收,完成修缮的顺民桥已恢复通行。虞山街道提醒广大居民,古桥年代久远,为保护原貌未加装护栏,石板易滑,需小心慢行,注意脚下,确保出行安全。
“现在过桥,脚踩得稳了,心里也踏实了。”“带上朋友、亲戚到桥上走走,讲讲过去的故事,感觉生活更美好了。”顺民桥的修复不仅消除了安全隐患,更赢得了民心,架起了政府和群众之间的“连心桥”。六百年来,顺民桥几建几修,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接力”。明年,常熟将迎来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4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虞山街道作为古城更新保护的核心区域,将继续用脚步丈量责任、用匠心赓续文脉,以绣花针功夫守护历史文化遗产,让更多古桥、古物、古建继续“顺应民心”,见证更多烟火人间的温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