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间谱写绿色发展新篇章 ——常熟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综述_常熟新闻网-今日头条
i常熟
常熟发布
202408/1514:02
来源:常熟新闻网

绿水青山间谱写绿色发展新篇章 ——常熟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综述

文/融媒记者 张怡心

蓝天碧水、绿树成荫,已成为常熟最亮丽的名片。

漫步在常熟的大街小巷,无论是春花烂漫的温柔、夏日荷塘的清凉,还是秋叶如火的绚烂、冬梅傲雪的坚韧,每一季的风景都是常熟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注脚。

近年来,常熟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让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环境更优美,奏响新时代“江南福地”绿色发展进行曲。

治污攻坚见成效

奋力推动环境质量改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本市始终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方针,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为帮助涉气企业顺利完成活性炭的更换与管理,常熟推出了活性炭“码”上换监管平台,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活性炭设施的精细化管理,确保废气处理效率显著提升。同时,常熟持续引入VOCs(挥发性有机物)治理驻点管家并建立考核机制,建成管家履职平台,在苏州地区率先印发VOCs治理设施日常维护操作手册。常熟还制定了详细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计划,通过项目治理推动VOCs和NOx(氮氧化物)减排,开展重点园区VOCs系统治理和无异味园区建设,不断优化对排放大户的监管机制,确保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今年1—6月,全市PM2.5浓度降至33.7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0.8%,蓝天保卫战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常熟深知水环境的重要性,始终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的原则,全力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通过加强国省考断面水质监测和管理,力争实现全年国省考断面水质优Ⅲ率达100%。同时,常熟深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在全省创新打造“三网融合”多元固废一体化收贮运体系;加快推进高风险遗留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及风险管控,构建工业固废全过程环境监管体系,为土壤安全筑起坚实防线。

生态建设育亮点

聚力打造山青水美新常熟

在守护好绿水青山的基础上,常熟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常熟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启动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工作,在“两山”理论实践上迈出了坚实步伐。当前,常熟正全面推进EQI(生态质量指数)持续提升行动,科学推进GEP核算,会同相关部门积极探索核算成果转化路径和实现机制,着力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让好生态、好山水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与此同时,通过建设全市生态保护考核平台以及“1+6+N”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常熟实现了对生态环境的全面监测和科学管理,生态管控区保护成效通过省级评估,EQI变化值在苏州大市排名第一。为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常熟启用了苏州大市首个“碳普惠”平台,市民采取低碳出行方式或参与绿色公益活动,可在该平台上获得相应的碳积分奖励。

绿色发展求突破

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宁静常熟”噪声地图建设是本市2024年度民生实事项目之一。常熟依托噪声监测、噪声源识别、数据模拟等高科技手段的精准管控,让城市噪声“看得见、逃不掉”,打造了“宁静常熟”新样板,不断提升市民的获得感。首批20套噪声自动监测设备于今年5月完成布点及组网,130套设备将于11月前陆续完成安装。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下,常熟正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推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相融合。

优化审批效能——本市发布持续改进作风优化营商环境二十项举措,开展环评与排污许可“两证审批合一”试点工作,围绕市级以上重点项目建立“服务信息卡”“审批绿色通道”等制度。截至7月底,本市审批、备案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超500件,项目总投资额近180亿元,及时办结率100%。

优化执法方式——本市持续加强非现场监管,通过“苏州市企业环保自查自纠服务平台”,引导企业将自查自纠融入日常生产管理,并以说理式执法、轻微免罚、首违不罚等“柔性”举措,不断提高企业环境管理水平。截至目前,本市有约2000家企业使用环保自查自纠服务平台,自查设施8400多个,累计开展自查553万次。

强化助企帮扶——本市成立了市企业环境管理人员实训基地,为全市重点监管单位量身打造系统化、专业化、特色化的环境管理培训课程,已指导56家重点企业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培育省级绿色发展领军企业3家,指导29家企业申报绿色金融项目。


责任编辑:新媒体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