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融媒记者 张怡心
在古城区,南泾堂的一座旧宅经过改造后焕发新生,名为“虞鲤”的文创复合空间成为年轻人的打卡地。“90后”主理人邵凯将祖辈的古建情结与现代审美融合,用咖啡茶饮、非遗课程等多元场景,架起传统与青春的桥梁。这一充满活力的创业故事,正是常熟推进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常熟以“城市服务青年、青年成就城市”为主线,从创业扶持到安居保障,从空间营造到价值共振,构建起青年与城市共生共长的生态体系,让青春力量在古城热土上澎湃涌流。
筑梦创业:政策“春雨”滋润青年创客成长
在常熟青年创业的版图上,像“虞鲤”这样的青年小店正成为城市经济的“毛细血管”。为激发青年创业活力,常熟启动了“青年小店·未来+计划”,通过精准扶持打造特色品牌。该计划目前已招募67家小店,经过评选脱颖而出的青年小店将获得创业发展扶持资金,配套的经营管理、品牌建设等免费培训,还能获得多部门提供的审批、融资等“一站式”服务。
政策的“精准滴灌”催生了创业生态的“枝繁叶茂”。“虞鲤”所在的虞山街道正打造青春消费活力街区,为青年人探索更多元的消费场景。在全市范围内,首批青年发展型街区将整合政府、市场资源,统筹资源布局常熟市青年人才驿站,打造“青年夜校”“青年学习社线路”,引入青年喜闻乐见的消费业态,定期推出青年友好折扣等优惠活动,让青春经济成为拉动消费的新引擎。
暖心安居:阶梯式服务筑牢青年扎根根基
“住有所居”是青年扎根城市的第一步。常熟构建“驿站—公寓—优租房”阶梯式安居体系,让青年人才“来得了、留得下、住得好”。2022年启用的青年人才驿站已建成18家,提供超200间免费客房,累计服务1100余人次。来自内蒙古的张越回忆道:“驿站不仅提供14天免费住宿,还提供就业指导、政策宣讲等服务,让我找到了一份理想的工作,也坚定了留在这儿的决心。”驿站内的阅读区、健身区成为青年社交的“第一客厅”,配套的《虞城青年一本通》涵盖就业政策、文旅攻略,让异乡青年快速融入虞城生活。
在更长远的安居保障中,常熟通过国资购置、存量改造等方式建成10253套人才公寓,其中单人间占比60%,满足青年个性化需求。经开区尚家公寓试点“社群化运营”,每周组织篮球、羽毛球等活动,形成“运动+学习+社交”的青年生活圈。针对各类人才的安家需求,常熟还在今年3月推出“人才房票”政策,提供最高150万元的购房补贴,并叠加多重福利,让青年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好”成为现实。截至4月17日,全市申请人才房票3637万元,已超总额的三分之一。
双向奔赴:青春力量反哺城市发展新篇
城市对青年的礼遇,换来青年对城市的担当。在2025年常熟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上,荣获一等奖的“乡村振兴助农惠农”项目,通过“科技+”“文化+”“网络+”的多线模式,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推动大学生扎根基层。今年寒假期间,团市委开设了51个寒托服务点,65名大学生志愿者陪伴2290人次青少年度过假期,成为双职工家庭的“及时雨”。这些志愿行动,正是青年回馈城市的生动注脚。
青年企业家群体则以产业报国为己任。常熟市青年企业家协会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发起三大行动助力专精特新“育林参天”行动,在纺织服装、汽车及零部件、低空经济等领域搭建产业链合作平台,对接高校、科研机构等“智囊”团队,搭建人才交流平台,赋能会员企业发展壮大。
从虞山脚下的青年小店到产业园区的人才公寓,从志愿服务的“志愿红”到创业一线的“青春蓝”,常熟正书写着城市与青年双向奔赴的动人篇章。当政策的阳光照亮创业之路,当安居的港湾留住追梦脚步,当青年的担当融入城市血脉,一幅“青年因城市而成长、城市因青年而精彩”的画卷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