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融媒记者 张怡心
今年以来,常熟持续织密创业扶持网络,完善创业服务链条,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日益凸显。一批批青年创业者凭借自身拼搏努力与政府精准扶持,在创业征途上稳步前行,奋力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精彩篇章。
“真金白银”及时雨,浇灌“梦想之苗”
对苏州一粒梦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负责人杨五一而言,四年前初出校门即投身创业大潮时遭遇的资金困境仍历历在目。幸运的是,市人社部门及时伸出援手,不仅提供专业辅导,更送来了“真金白银”的创业补贴支持。
“公司注册仅半年,我们就从人社局申领到了1万元的一次性创业补贴。”杨五一在采访中坦言,“材料简单,流程顺畅,次月补贴就直接到账了。”更令他安心的是,后续的创业社保补贴在公司社保缴纳满1年后持续按月到账,目前公司已稳定领取了17个月,这项补贴可持续领取3年。在政策的坚实托举下,一粒梦团队佳绩频传,营收持续攀升,在业内崭露头角。
资源对接破瓶颈,创新赛道启新程
去年毕业于苏州工学院的卜天意选择了一条融合科技与农业的创新赛道。他创立的虞尚零碳农业科技(苏州)有限公司致力于将人工智能与氢能源技术引入农业领域,开发轻量化、可移动、低能耗的模块化种植设施与智能系统。
初创关键期,在母校的积极引荐对接下,卜天意团队成功与董浜镇东盾村达成合作,其农业集装箱项目成功申报常熟市科技局市级项目,一举获得8万元筹备资金。“常熟人社部门的创业补贴同样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卜天意表示。技术前景与政策支持的双重保障,吸引了5名学弟学妹毕业后加入团队,为打造强劲的科技人才梯队奠定基础。
孵化基地筑暖巢,创业要素聚成势
创业梦想的萌发与壮大,离不开丰沃的土壤。作为省级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苏州工学院大学生创业基地如同一个巨大的“创业摇篮”,其东湖、东南、鸽球三大孵化场所总面积逾6500平方米,正孕育着40个在园项目,其中16个项目完成公司注册,覆盖高端制造、绿色环保、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等多元领域。
“我们为每个入驻项目配备具有产业背景的导师,提供从商业模式优化到路演辅导的全方位支持。”苏州工学院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钱丹介绍。基地还提供免工商注册费、半年代理记账以及装修补贴等实实在在的优惠,大幅降低了大学生创业的初始门槛与运营成本。
服务体系再升级,青春动能竞奔涌
市人社部门面向高校毕业生、登记失业人员、复员转业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构建起包含一次性创业补贴、创业带动就业补贴、富民创业担保贷款在内的立体化政策支持网络。为提升服务效能,人社部门同步打通线上与线下便捷申领渠道。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发放各类创业补贴567万元,为创业者注入了强劲的动能。
“我们正在着力打造‘创业培训、创业政策、创业孵化、创业服务’四位一体的支持体系。”市人力资源培训指导中心创业服务科科长陈维亚描绘了下一步蓝图,“未来将充分发挥创业孵化基地的聚合优势,深化创业培训、创业指导、人力资源等全链条服务,让创业梦想落地之路更为顺畅。”
当政策甘霖精准滴灌、孵化暖巢坚实构筑、服务链条无缝衔接,常熟青年创新创业的热潮已成澎湃之势。杨五一在文化创意领域崭露头角,卜天意满怀信心踏上智慧农业创业征途——他们的故事,正是常熟全链条创业生态催生无限可能的生动注脚。当青春的无限可能遇见城市的倾力托举,创新的种子必将在沃土中长成参天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