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融媒记者 葛洁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兴则城市兴,教育强则根基稳。
近年来,本市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动摇,以“建设更高水平教育强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统筹推进各级各类教育提质增效,持续筑牢校园安全防线,深化教育服务发展能力,为建设更高品质“江南福地”注入源源不断的教育动能。
聚焦内涵发展
教育强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教育质量是民生关切的核心,也是城市发展的软实力。本市持续擦亮“学在常熟幸福教育”品牌,推动教育事业实现全方位提升。
在学前教育领域,本市全面推行学前一年免费教育政策,加快“托幼一体化”建设,打造“虞城优育”特色品牌。今年春季,全市53所公民办幼儿园开设托班,提供1500个托位,有效落实生育支持政策,惠及万千家庭。在义务教育阶段,本市推进3.0版集团办学和区域一体办学,深化校级干部、优秀教师轮岗交流机制。2025年,全市105名校级干部完成轮岗交流,354名教师跨校流动,20名教师开展支教帮扶,进一步巩固了“全国首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市、区)”创建成果。普通高中教育呈现“示范引领、特色多元”发展格局,四星级高中数量、苏州市级以上高品质特色高中数量均居苏州首位。职业教育发展实现新突破,滨江职校成功升格为省联院五年制高职办学单位,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搭建了更高平台。
坚守安全底线
筑牢教育发展坚实根基
校园安全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本市坚持系统思维,构建“人防、物防、技防、联防”四位一体安全防控体系,全力守护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市教育局联合公安、财政等部门推进学校安保升级工程,加大安保经费投入,更新升级安防设施,严格落实上放学高峰护学岗、护导岗制度,持续开展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切实织密校园安全防护网。
在食品安全管理方面,教育部门联合市场监管、卫健委等单位深化“校园餐”专项治理,今年秋季开学前完成全市公、民办中小学幼儿园食堂食材统一招标采购,实现覆盖范围、在线竞价、资金监管“三个全覆盖”,让师生吃得放心、吃得安心。本市全面推行“1530”安全教育模式,将安全知识融入课堂教学、主题班会和实践活动,并成立苏州首家学生安全教育研学基地,通过暑期巡展、专题宣教等活动,形成“学生带动家庭、家庭影响社区”的安全宣传辐射效应,扎实推进交通安全、防溺水等重点领域安全教育。
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家庭教育需求,本市整合资源建成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指导中心、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组建专业志愿者团队,提供全年无休的心理咨询和家庭教育热线服务。目前,全市公、民办学校已实现专职心理教师100%配备,通过开展“校长讲堂”及“润心”工作专题培训,组织骨干心理教师参与跟岗培训等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深化医教、警教联动,扎实推进“教联体”建设。同时,本市全覆盖配备250名法治副校长(辅导员),定制9大主题、超560节“法治公开课”课程菜单,常态化开展涉校风险排查,切实筑牢青少年成长的法治防线。
服务发展大局
提升教育支撑保障能力
教育是城市发展的“动力源”,更是人才引进的“强磁场”。围绕全市重点片区开发战略,本市以集团化办学为抓手,推动优质教育资源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在文化片区,凯文-开元-红梅教育集团三校深度融合,逐渐成为片区品质提升的“教育引擎”;在城铁片区,实验小学清晖分校、实验中学清晖校区快速发展,为片区对接上海、招引高新技术项目和人才提供“教育磁场”。
在服务人才引进方面,本市构建了“政策+服务”双轮驱动的人才子女教育保障体系,以“有温度、有力度”的教育服务,为引才聚智、产业升级提供坚实保障。针对高层次人才出台分层优待政策,建立教育专项服务机制,配套“家校结对”“校企共建”互动机制,以教育纽带促进人才与城市深度融合。针对新市民群体,本市通过挖潜公办学位、政府购买普惠民办学位等方式,确保新市民子女“应入尽入”。今年,新市民子女起始阶段积分入学8654人、准入率100%。目前,本市正积极调整优化新市民子女入学政策,推行更加友好便捷的统筹入学举措,切实增强新市民的教育获得感和城市归属感。
职业教育紧扣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坚持“城产教融合、园企校协同”发展理念,构建“专业链对接产业链、培养链服务创新链”的产教融合生态。围绕高端装备、汽车及零部件、生产性服务业等主导产业,本市重点建设五大专业群,与三个开发区10余个产业园的50余家企业深化合作,创新“园区+学校+企业”的“1+1+N”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推行“真任务、真场域、真项目”教学。目前,全市共建成校企合作实训基地60余个、产业(企业)学院15个、“工匠学院”3个,培育江苏省产教融合型企业11家,每年实施现代学徒制项目15个以上、现场工程师项目5个以上,年培养输送技术技能人才千余名,为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