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造强链十三载 政企共绘新图景 丰田零部件与常熟高新区共谱发展新篇_常熟新闻网-今日头条
i常熟
常熟发布
202509/1609:30
来源:常熟新闻网

智造强链十三载 政企共绘新图景 丰田零部件与常熟高新区共谱发展新篇

编者按

今年是常熟高新区获批成为国家高新区十周年,也是“十四五”收官、“十五五”谋划的关键节点。当前,常熟高新区正全力深耕实体经济,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全力绘就产城人融合发展新图景,以实干实绩扛起经济主战场的重任。本报今起推出《十载耕耘攀高向新》系列报道,关注奋斗在发展一线的“高新人”,多维度展现高新区这十年来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等主责主业上的突破性成就,还原发展背后的“奋斗密码”,传递扎根高新、逐梦未来的精神力量,为“十五五”时期常熟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凝聚共识与动能。

文/融媒记者葛洁

在丰田汽车(常熟)零部件有限公司的生产组装车间,机械臂精准作业,AGV自动搬运车穿梭不息,第五代混合动力汽车驱动变速器正以每49秒1台的速度下线。两条年产能达54万台的核心产线,源源不断为一汽丰田、广汽丰田等整车厂输送“动力心脏”。

扎根常熟十三年,从土路厂房到智能园区,从单点突破到集群发展,丰田零部件逐步从海外业务落地的“试验田”,发展成带动产业链协同、引领行业技术升级的行业龙头。这不仅是企业深耕发展的生动实践,更折射出与常熟高新区携手同行、双向赋能的奋进历程。

时间回溯至2012年,丰田汽车(常熟)零部件有限公司落户常熟,开启了丰田变速箱业务海外生产新征程。彼时,企业尚处起步阶段,“筑巢”之路充满挑战。公司综合管理部部长唐小姣清晰记得,工厂筹建期间,租用的是当时东南开发区管委会的办公楼层。2013年投产后,工厂周边没有商店、公交线路、出租车,员工出行全靠公司班车和电动自行车,沙家浜高速出口下来就是老旧拥堵的省道,通勤时间长而且交通事故隐患多。

困境面前,常熟高新区的“精准护航”及时而至,成为企业成长的“加速器”。高新区为解决员工住宿难题,主动协调建设专属宿舍;为打通交通堵点,特意延长公交线路覆盖厂区;为方便通勤,追加高新区高速出口,推进高架建设;每逢电力紧张时段,优先保障企业生产用电,让生产计划无后顾之忧。2023年,企业启动5HV2号产线扩建项目,为帮助项目尽快投产,高新区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主动压缩近2个月审批时限,有效推动项目全流程高效落地。“政府在设备审批等环节的快速响应,为我们抢下了宝贵时间。”公司总经理石田龙太由衷感慨。

企业的壮大,离不开持续的创新迭代。“以前记录生产数据全靠纸笔,找一份旧报表得翻半天档案柜;现在用数字化系统,鼠标一点就能调阅数据,生产异常实时预警。”在制造部办公室,制造部副部长周凯点开电子生产台账,直观展示着十二年间的生产变革。

从引入AGV自动搬运设备替代人工搬运,到对设备进行通用化改造缩短生产准备周期,再到运用协同机器人提升作业价值,一系列举措推动“减负、提质、增效”落地生根。

面对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风口,企业更将创新触角延伸至人工智能领域,在产品检测环节引入具备自主学习能力的AI画像判断系统。“以前靠肉眼检查难免疏漏,现在相机拍照结合AI分析,检测精度和效率都实现了提升。”技术部部长牟田口介绍。

“中国新能源市场竞争激烈,我们要以技术创新打造核心竞争力。”石田龙太表示。这份发展底气,既源于企业的自主探索,更得益于政企长期的“双向奔赴”。2020年至2022年,面对经济发展中的多重挑战,常熟高新区主动靠前服务:为确保生产线不停歇,提前协调好员工各项保障事宜,稳定生产节奏;为解决原材料运输难题,专门为企业货运车辆开通备案通行服务;为夯实供应链基础,主动牵线搭桥对接本地优质供应商资源。“正是有了这些支持,让我们在那三年不仅稳住了生产,还实现了产值新突破。”言语间,石田龙太满是感激。

如今,丰田零部件已从几十人的小团队壮大为1200名员工的行业龙头,更成为推动常熟高新区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崛起的重要力量。目前,高新区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聚企业超200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63家,吸引世界500强汽车及零部件企业投资项目38个、全球百强汽车供应商落户项目20个,形成了以丰田系、三菱系、大陆系等为龙头的企业系集团矩阵,产品覆盖动力系统、底盘系统、新能源“三电”、智能网联、氢燃料电池等全领域,产业链条愈发完整,配套能力持续增强。

政企之间的纽带也愈发坚韧。常熟高新区工作人员定期上门走访,面对面倾听发展诉求,第一时间推送适配的产业政策与扶持举措,把服务送到企业发展的“关键点”上。与此同时,丰田零部件充分发挥自身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实践优势,为区域智能制造转型建言献策。

谈及未来,石田龙太表示,丰田零部件将加强人才培养与技术传承,进一步增加中国籍管理人员比例,真正实现“由中国人为中国人打造产品”的本土化发展目标。同时,还将聚焦核心业务深耕细作,不断提升变速箱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通过技术优化、流程改进等方式降低成本,为中国消费者提供更具性价比的汽车产品,以企业高质量发展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汽车产业升级。

责任编辑:新媒体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