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日报讯(融媒记者张绿漪)在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凸显的当下,用水权交易成为优化水资源配置的关键路径。日前,常熟农副产品交易城(一期)通过用水权交易无偿获得28.6万立方米地表水用水指标,标志着常熟市完成首单用水权交易,这一创新实践为满足重大产业项目和企业用水需求提供了坚实保障。
9月17日上午9时许,常熟农副产品交易城一期新建项目施工现场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塔吊林立、机械轰鸣,900多名施工人员坚守在各个施工点位,全力以赴推进主体建设,向着节点目标奋力冲刺。这个由苏州市新福地农产品市场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项目,不仅是江苏省重大项目,还是苏州市民生保障重点项目。项目投用后,将成为苏州地区规模最大的国有农产品保供集散中心,在保障民生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然而,项目建设并非一帆风顺。经水资源论证,该项目年取用水量高达39万立方米,其中28.6万立方米拟取用常熟东环河地表水。由于新项目规模在原市场基础上大幅提升,水产交易规模更是提高了3倍,用水需求量激增,但用水指标却极度紧缺,这成为横亘在项目推进道路上的“拦路虎”。
关键时刻,属地政府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与市水务局紧密沟通对接,果断采取用水权交易方式,为项目无偿配置28.6万立方米地表水用水指标,成功化解了项目推进的“燃眉之急”,为项目建设按下“加速键”。
由于我市取水许可总量大于上级下达的用水总量控制目标,新增取水许可受限。市水务局水资源和河湖长制改革科科长丁宇晖介绍,为全力支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我市通过改革创新,建立用水指标交易制度,创新用水指标“集中收储+分散供给”交易新模式,推进水权合理流转,这样可有效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破解用水总量指标不足难题,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保障。
据了解,用水权交易即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用水权在地区间、流域间、流域上下游、行业间、用水户间流转。它就像一只“无形的手”,引导水资源流向最需要、最能发挥价值之处,同时让节水者获得经济收益,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与集约节约安全利用。
今年以来,常熟市积极探索建立用水权集中收储与配置机制,成果斐然,累计收储水量超1300万立方米,极大缓解了用水指标紧缺矛盾,并在农副产品交易城等重点项目中成功实现指标配置应用,在保障重大项目建设和优化资源配置方面初显成效。
未来,常熟市将持续发力,进一步优化相关配套制度文件,对用水权实施精细管控,把占而不用、多占少用以及节约的水资源纳入收储范围,优先保障社会环境效益高的重大民生工程和重大产业项目用水需求,通过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水资源动力,让水资源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协同作用下,发挥出更大的价值,为城市发展增添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