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融媒记者程遥
晨雾轻拂,芦苇无际,巍峨的纪念碑在静谧中迎候早行的游人。人们驻足凝望,目光中既有敬仰,亦有深沉的追思。白鹭仿若隐士,悠然独立水边,曲项梳羽,水波轻漾。茶馆里香气袅袅,仿佛旧日茶娘清脆的吆喝声穿越时空,依旧清晰。田埂上孩童嬉戏打闹,笑声惊起雀鸟,转瞬没入滚滚金浪。
沙家浜,一个因戏而广为人知的名字,如今已超越舞台,成为一片真实而炽热的土地。这里,烽火岁月与水乡温婉相融,田园生活与红色基因交织,谱写出一首永不停笔的长诗。
发展的足音清晰而有力。自然屿营地开门迎客,共享田园绿意盎然,古镇修缮延续风华,沙家浜文旅综合体建设正酣。更值得期待的是,沙家浜渔文旅片区草荡核心区开发项目,已入选2025年苏州“811计划”重点工程,正在这片沃土上酝酿新的篇章。
新的故事不断涌现。有戏小酒馆传来低吟浅唱,原态植染工作室诠释匠心传承,“BANG礼”文创产品逐渐走红。夜幕降临,《舟行拳风》的呼喝声划破宁静,《幻火流焰》以光影舞动星河,湿地音乐会、摄影展、阅读节等活动接连上演,赋予这片土地全新的文化活力。
从静态瞻仰到沉浸体验
芦苇依旧苍翠,烽火岁月从未被遗忘。作为苏常太抗日游击根据地的核心区域,沙家浜不仅承载着新四军后方医院、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路司令部的红色记忆,更在新时代创新演绎着这段历史。如今,这片曾经用芦苇荡作天然屏障的革命热土,正通过沉浸式体验、跨界融合等方式,让红色基因绽放出时代光彩。
今年,沙家浜镇打破传统静态展陈模式,创新推出5条Countrywalk文明沉浸游线路。从红色溯源到亲子田园,从文脉探寻到美食探秘,每条线路都将厚重的革命历史与轻松的旅游方式巧妙结合,让游客在田园漫步中实现与历史的对话。
在沙家浜风景区,除传统参观与实景演出外,红色研学、军事挑战和VR全感剧场等一系列沉浸式体验项目同样具有超强吸引力。年轻人可穿上军装穿梭芦苇荡完成“情报传递”任务,或借助VR技术“穿越”回硝烟弥漫的战场。这种可触摸、可感知的历史教育,正在以更生动的方式,点燃年轻一代的红色情怀。“红色文化真正‘活’起来了,游客从‘旁观者’转变为历史的‘亲历者’。”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馆长、常熟市沙家浜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邱蘋说。
红色IP也如星火,渐入寻常生活。“芦根”“芦影”等以革命故事为灵感的文创产品,成为游客“可带走的记忆”。这一切,共同构建了一个超越传统景区的红色文旅新生态,让信仰之光不仅照亮历史,也温润当下,持续释放着凝聚人心、赋能发展的时代力量。
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礼盒
沙家浜镇物产丰饶,是江南著名的鱼米之乡。这里出产的阳澄湖大闸蟹享誉全国,多次荣获江苏省名牌产品称号,并通过国家原产地认证,是名副其实的“蟹中之王”。
除了闻名遐迩的“蟹经济”,鸭血糯、爊货、以鸡头米为主的“水八仙”等一批特色农产品,也通过精深加工与创意包装,从原本的田间作物升级为广受欢迎的旅游礼盒。在常熟市沙家浜农渔文旅发展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蒋浦佳看来,公司不仅是在销售农产品,更是在推广沙家浜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体验。这些特色农产品承载着沙家浜的风味,借助品牌化、礼盒化的方式,走向更广阔的市场。此外,观光采摘、农事体验、湿地科普等多元业态,让普通农田和湖荡焕发新生,实现了从“卖产品”向“卖体验”“卖风景”的跨越。
紧扣产业化发展,沙家浜镇不断探索农文旅深度融合新路径,加快打造以“沙家浜”“芦苇荡”“朗城秋月”为核心的品牌矩阵,创新推出“沙家浜”牌长白甘泉、“芦苇荡”牌羊肚菌等10余种特色农产品,链接各类平台及市场主体超40个,有效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做大了产业,更富了百姓。许多农民自发加入合作社,变身“直播达人”或“农事体验导师”,从产业链的末端走到前台,共享品牌增值收益,形成了“品牌带动、百姓主动、产业互动”的良性循环。
从资源禀赋到富民产业
发展的最终目的,是造福于民。
“以前靠水吃水,如今借景生金。”芦荡村章基壹号农家乐经营者徐玉珍脸上洋溢着喜悦。每逢节假日,游客络绎不绝,她自家种的时令蔬菜、现捕的湖鲜最受欢迎,常常供不应求。
富于生态野趣的江南水乡,正是文旅发展的广阔天地。以“红色+乡村旅游”为依托,芦荡村通过整合资源、精准布局,逐步引入自然屿营地、原态植染服饰手作工作室、食光里户外团建露营地、湖强渔业文创基地、芦荡小菜农、芦荡小蟹农等项目,并拓展出农产品认养、精品民宿租赁、农家乐等多种兴农模式,吸引一批“乡村主理人”来此扎根。
近年来,芦荡村党委坚持以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持续优化人居环境,推进农宅翻修,加强道路硬化、河道清淤、蟹塘整治等基础设施建设,已建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1个。草荡特色田园乡村由草荡东、草荡西两个自然村组成,2024年通过苏州市现场评估,今年正在创建省级特色田园乡村。
通过党群联动,村里既保留了“小桥流水人家”的乡愁韵味,又培育出农文旅融合的新业态,让村民在家门口吃上“生态饭”“文化饭”。如芦荡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忆妍所言,“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蓝图正在变为现实。
自春苇吐翠至夏木成荫,沙家浜已迎来逾八十万游客。他们在这里触摸历史、体验自然、感知文化,共同镌刻出生动而崭新的注脚。沙家浜,不再只是历史与戏剧的符号,更成为一种可感受、可体验、可沉醉的生活。沙家浜正以开放的姿态,将四季的美好汇成一场流动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