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家浜镇探索乡村振兴多元路径_常熟新闻网-今日头条
i常熟
常熟发布
202509/2209:01
来源:常熟新闻网

沙家浜镇探索乡村振兴多元路径

文/融媒记者冯碧珩

在沙家浜镇,乡村振兴是一场融合传承与创新、饱含温度与力量的生动实践。近年来,沙家浜镇以“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聚焦产业赋能、治理升级与民生改善,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探索中开辟出多样化的发展路径,于江南水乡的广袤土地上绘就了一幅农业高效优质、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生动画卷。

产业交融

走出强村富民新路

芦荡村曾是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后方医院所在地,是催生“芦荡火种”的革命摇篮。如今,它又以阳澄湖大闸蟹重要产区和红色美丽村庄的双重身份进入公众视野。

2021年,芦荡村入选中组部、财政部“推动红色村组织振兴建设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工作,成为苏州市首个试点单位。芦荡村以此为契机,修复“阿庆茶馆”“新四军养伤处”等红色旧址,打造“芦荡学堂”“芦荡火种”体验园、“芦荡火种”研学营地,推出红色研学路线和实境党课,构建起“红色教育+乡村研学+文旅休闲”一体化的发展模式。

红色是底色,绿色是动能。芦荡村建成高标准蟹塘4000余亩,推广“蟹虾套养”“渔光互补”等生态养殖模式,亩均效益突破1万元。依托“早茶门诊”“夜间课堂”等党建服务平台,专家与蟹农面对面交流,解开养殖技术难题。

产业融合不仅富了口袋,更亮了村庄。2023年至今,芦荡村累计接待培训团队超700批次、参观学习者3万余人次,“芦荡学堂”获评全国乡村文化产业创新典型案例。

精细治理

构建共建共享格局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华阳村——这个曾经陷入“反复整、整反复”环境困局的养殖村,通过党建引领和机制创新,实现了从“被动整治”到“主动维护”的华丽转身。

自2020年起,华阳村构建起“村干部—党员—网格员—保洁员”四级管理网络,将全村划分为4个保洁网格,实行“定点定员定网格”模式。保洁时间每天固定6小时,依季节弹性调整,兼顾效率与人性化。

华阳村还落实长效考核机制,由党员、村民代表、廉勤监督员组成的考核队每月定期抽查网格卫生,确保长治久洁。今年,村里对劳务合作社再升级,整合人员、细化区域、优化内容,实现人员和费用“双下降”,同时让人员工资占比从50%提高至80%,并配套考核奖金,极大调动了保洁积极性。

基层治理,群众是主角。华阳村推出“共享菜园”“小手拉大手”等机制,为老人提供免费理发服务等,有效激发村民参与环境治理的内生动力。

“整村移位”

破解人居环境难题

沙南村裴家庄位于沙家浜镇南端,基础设施落后、房屋老旧,但因地处高压供电通道,村民不愿原址翻建,“整村移位”成为破题关键。

依据市归并移位政策,沙南村通过存量建设用地置换,将20.97亩工业用地转为住宅用地,实施“整村移位”。原村庄44.89亩建设用地复垦后,集约土地23.92亩,集约率达53.3%。

项目推进中,村党总支依托“春来月谈”“有事好商量”等平台,召开户代表会议20余次,通过微信群实现“线上答疑+线下服务”,在设计房型、确定房位等环节坚持公开、公平、公正,最终实现40户农户顺利移位。

“整村移位”不仅大幅降低财政投入,更避免了邻里纠纷,优化了村庄布局。如今,裴家庄新房建设完成,天然气、文化服务中心、道路硬化等配套落实到位,“幸福沙南”已经从蓝图变为现实。

积极实践

绘就乡村振兴新景

芦荡村以“红”带“绿”,华阳村以“治”促“美”,沙南村以“移”求“进”,路径虽异,逻辑相通——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共同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沙家浜样本”,这正是沙家浜乡村振兴实践最深刻的方法论。

如今,沙家浜镇正以产业之兴托起乡村之变。粮食生产稳定,特色水产养殖发展“风生水起”,全镇拥有“沙家浜”牌大闸蟹、“芦苇荡”牌鸡头米等13种优质特色产品,水产养殖产业年产值达8亿元、惠及辖区渔民超2200户。这里镇村布局持续优化,农宅更新与文旅融合发展,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焕发活力,沙家浜镇入选苏州市重点旅游乡镇,“三产融合”动能更强。目前,沙家浜镇建成“美丽菜园”38个、“美丽庭院”522个,华阳、朗城、芦荡、沙南、昆承湖五村先后获评江苏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美丽小镇”颜值更靓。当地助餐服务、医疗互助暖人心扉,补助救助精准落地,文化惠民活动点亮日常,服务下沉“最后一公里”,百姓幸福“触手可及”,民生温度浸润万家。

今年,沙家浜镇在乡村振兴路上再启新程:夯实农业根基,筑牢粮安底线,推动高标准农田与鱼塘升级,延伸大闸蟹全产业链,严把质量、做强品牌;聚力富农惠农,壮大集体经济,防控经营风险,育强新型主体与乡村人才,激活农村电商一池春水;提升乡村颜值,优化村庄规划,完善基础设施,深化环境整治,全力争创省、市级和美乡村;激发内生动力,强化党建引领与基层治理,深化农村改革,盘活闲置资源,推动农文旅融合再突破,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这片英雄的土地,正在乡村振兴的赛道上全力奔跑,用新的实践持续书写关于乡村振兴的生动答卷。


责任编辑:新媒体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