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融媒记者邹磊
在常熟这片江南福地,苏州市新能源产业科技镇长团(常熟)(下称“第十七批常熟科技镇长团”)12名成员,即将结束为期一年的挂职征程。
自2024年8月到任至今,他们以“来了就是常熟人”的热忱,践行“扛起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县域担当”的使命,化身校地合作联络员、产才融合助推员、科技创新服务员,在高质量发展画卷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换届之际回望,奔波的身影、攻坚的时刻、收获的喜悦,皆化作“挂职一任、服务一生”的承诺,在江南大地久久回响。
■以“链”为媒,深耕产业织就协同网
常熟是长三角较早布局汽车产业的城市,从“一辆车”发展到“一座城”,在整车制造、新能源“三电”、氢能源电池核心环节已形成完备产业链。“作为第二批产业团,我们刚到常熟时就明确要把服务地方产业发展作为核心使命,围绕‘汽车’与‘新能源’做谋划、做服务、做链接工作,助力常熟汽车产业发展更上一层楼。”第十七批常熟科技镇长团团长张华清晰地记得他来常时的初心。
这批镇长团成员来自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南航、哈工程等单位,涵盖科研、金融、高校领域,按需赴辛庄镇、尚湖镇及企业、科技部门挂职。一年来,他们不在办公室等问题、不在新闻中看问题,而是走出办公室,深入常熟企业生产车间,从“外来客”变为“自家人”,精准对接需求,整合高校、企业、政府三方资源为常熟高质量发展注入科技动能。
作为前沿思想的弄潮儿,常熟科技镇长团在服务产业链的实践中创新推出了跨区域合作模式,探索“需求联访、资源联享、项目联推”工作机制。2024年10月,他们邀请苏州市生物医药、机器人与人工智能产业镇长团,在虞山高新区召开跨区域合作研讨会,围绕江苏“1030”工程重点产业分享经验。会后,张华深刻体会到,培育新质生产力不是单打独斗就能实现的,常熟应该广域拓展科创“朋友圈”,而镇长团的工作开展也应如此,“握指成拳”才能形成更大合力。
此后,常熟科技镇长团更是将跨区域合作模式推向了新高度:2025年2月,与无锡市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团共探升级路径;5月,联合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举办“长三角区域创新指数研讨交流会”;5月29日,在常熟主办环球氢能高新论坛,联合10个设区市新能源产业镇长团成立江苏省新能源产业科技镇长团服务联盟。“联盟成立时我无比激动,这意味着我们能整合全省资源,为常熟新能源产业搭建更广阔平台。”张华说。
■以“车”破冰,开启产教协同新局
常熟科技镇长团与本市汽车产业的产教破冰,关键节点恰是“一辆车”——苏州工学院汽车工程学院学生们自主研发的大学生方程式赛车。
在走访交流中,常熟科技镇长团得知这支学生车队的窘境:同场竞技的名校车队,背后均有知名车企全程赞助,从技术到物资一路“护航”;而苏工院车队只能靠指导老师的经验和学生们的热情“自力更生”,赛车研发因缺技术、少配件屡屡卡壳,与名校的差距肉眼可见。
这支“没靠山”的车队让常熟科技镇长团看到了产教对接的突破口。他们当即把“打造本土汽车产业链支撑的大学生方程式赛车”作为核心抓手,以“一辆车”为纽带,主动叩开常熟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大门——从整车制造到零部件供应,从技术服务到工艺支持,推动产业链各环节企业与苏工院汽车工程学院精准对接。这一动作,不仅为车队解困,更成了常熟科技镇长团撬动当地产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破冰之举”。
其间,常熟科技镇长团联合学院举办了“聚力常熟,共驱未来”产教合作研讨会,邀请英特模科技、安可苏钢管、法雷奥电驱等本土龙头企业参会。在团员们共同努力下,校企快速达成共识:英特模为赛车做发动机标定,安可苏定制专用钢管,法雷奥送来最新电驱系统,亨瑞指导碳纤维车身制作,科创精密配套连接件……团员陈鑫还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联系吉林大学吉速车队的专家团队,通过“远程+现场”双轨指导CIT车队进行赛车的调试工作,为车队的技术水平提档升级。
名校有知名车企赞助,而苏工院的CIT车队在常熟科技镇长团的牵线搭桥下,拥有了整个常熟的托举。“一辆赛车集结了‘全村的希望’,我们真是被常熟宠坏了。”看着赛车身上贴满的常熟本地企业LOGO,CIT车队的大学生们难掩激动,不少学生表示要扎根常熟,投身实体制造行业。在常熟汽车产业的全力托举下,CIT车队全新打造的方程式赛车在动力性能、操控性、耐久性等方面有了多段提升,成为赛事中的一匹“黑马”。“以前想都不敢想能有这突破!”车队指导老师王巍感慨道。据了解,这辆大学生方程式赛车目前“常熟”本土供应链占比超过70%,真正实现了“常熟车、常熟造”。
“‘一辆车’是纽带,让学生、老师与企业工程师打成一片,‘教科人’协同育人在常熟有了具象化体现。”苏州工学院汽车工程学院院长焦洪宇说,像这类产教融合的案例不仅提升了车队与本地车企的行业影响力,更让学院毕业生留常率居全校首位,为产业储备“新鲜血液”。这一以“车”破冰的产教案例,还被《新华日报》专题报道,成为常熟产业反哺教育、教育助力产业的生动注脚。
■以“智”搭桥,精准破解企业难题
“走得最多的是车间,听得最多的是诉求,解决难题是不变初心。”团员赵波的话道出众人心声。从苏州治臻新能源装备有限公司、丰电金凯威(苏州)压缩机有限公司,到江苏重塑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苏州中来光伏新材股份有限公司,常熟科技镇长团一年来走访企业212家次,邀请专家392人次,用“铁脚板”摸需求,用“金点子”破难题。
苏州海德新材料研发遇瓶颈,常熟科技镇长团迅速组织专家定制方案;市检验检测中心需提升检测能力,常熟科技镇长团对接资源推动其与科研机构合作;湖强农业科技的养殖难题,常熟科技镇长团通过AI智慧养殖系统解决……“我们是企业与高校的‘桥梁’,要让创新要素流向产业端。”团员万凯说。
其中,湖强农业科技的故事尤为深刻。阳澄湖大闸蟹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品牌价值超300亿元,是苏州农业的“金名片”。2025年初,常熟科技镇长团在调研中,听到了苏州湖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的无奈:“塘底情况不明就得赌经验,水质波动全靠人工跑断腿,我们太需要看得清、够得着、反应快的管理手段了。”
于是,常熟科技镇长团迅速行动,组织后方资源构想方案,采用“团内共享、团员细化”模式,由苏州大学轨道交通学院组建“阳澄湖大闸蟹智慧喂养”科研队推进实施。那段时间,团员卢维科带研究生常驻养殖塘边,经过反复调研与打磨,构想出“三级立体组网智能养殖系统”。这套系统通过“低空—水面—水下”协同,集成智能感知、物联网与大数据技术,可监控环境、病害与蟹群动态,还能用无人机精准喂养。目前系统正在紧锣密鼓开发中,有望让大闸蟹养殖告别凭经验“盲猜”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智慧动能。
■以“心”坚守,薪火相传续新篇
作为政府同路人,常熟科技镇长团还聚焦科技成果转化与招商引资。2024年12月,第一期科技成果转化路演在南航举办,团员们全力协助。一年来,他们参与科创项目考察20余次、双创大赛5次,促成13家企业落地,包括哈工程教授创办的苏州神远海(研制国内首套IMO三级动力定位控制系统)、“昆承英才”企业苏州衡天信息,以及西安工业大学赵保银团队“全光纤大功率激光器”成果落地、清听声学落户常熟经开区。“看到项目生根发芽,所有奔波都值得。”团员何纬峰说。
此外,常熟科技镇长团促成企业与高校签订21份技术合同(金额860万元),推动苏大轨道交通学院、吉大汽车工程学院与常熟汽饰、中交天和等组建申报苏州市创新联合体;辅导波司登、亨通华海等申报省级重点实验室与省地联合基金,争取资金500万元;为忠明祥和、南智芯材等30多家企业提供融资对接,金额达1.8亿元。“企业说拿到融资能推进项目时,成就感难以言表。”团员李重阳说。
亨通华海与哈工程五个学术团队的合作,是招才引智的生动写照。在常熟科技镇长团推动下,双方围绕海洋通信攻关、光电技术转化、实验场共建及人才共育展开合作。“没有镇长团牵线,很难与哈工程深度合作,他们是企业‘贵人’。”亨通华海负责人由衷赞叹。
第十七批常熟科技镇长团的付出将被常熟人民铭记。他们播下的科技种子已生根发芽,搭建的桥梁将持续护航发展。“挂职时光短暂,但与常熟的情谊永恒。”团员柴振豪、陈鑫、张福瑞、杜凯、宋驰、狄佳春等纷纷表示,换届后依然会关注常熟的发展。
如今,新一批镇长团即将接棒。“我们会毫无保留传递经验与资源,让新团员快速进入角色。”张华相信,在科技镇长团赓续接力下,常熟将书写更精彩的高质量发展江南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