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模式激活绿色动能 沙家浜镇生态蝶变见证“两山”实践_常熟新闻网-今日头条
i常熟
常熟发布
202510/2014:27
来源:常熟新闻网

“四+”模式激活绿色动能 沙家浜镇生态蝶变见证“两山”实践

文/融媒记者 张怡心

金秋十月,常熟沙家浜国家湿地公园内,连片芦苇随风轻摇,成群候鸟或掠水嬉戏或集群飞翔,一幅“芦荡映碧水,万鸟绘蓝天”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最新监测数据显示,这里的鸟类种类已从湿地修复初期的69种增至180种,其中国家级保护鸟类达19种。这份亮眼的“生态答卷”,正是沙家浜镇创新实践“党建+”“湿地+”“治理+”“产业+”四位一体发展模式的生动注脚。

近年来,沙家浜将革命精神与生态理念深度融合,先后斩获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中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等殊荣,走出了一条“红绿交融”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径。

党建+:红色引擎点燃生态振兴“火种”

“初心菜园里的青菜长势正好,这是我们党员带头平整荒地换来的。”在沙家浜镇芦荡村,老党员徐雪夯指着菜园里的红色故事铭牌,讲述着生态建设背后的党员担当。作为苏州市首个“推动红色村组织振兴建设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芦荡村以“支部带头、党员示范”为核心,党员率先拆除闲置禽舍、清理乱堆杂物,完成近百亩土地复耕复垦;阿庆茶馆、新四军养伤处等红色遗址修复与村庄美居建设同步推进,让红色印记与绿色景致相得益彰。

“我们把‘冲锋在前’的革命精神,转化为生态建设的行动力。”芦荡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忆妍介绍,芦荡村深挖红色资源,构建“红+绿”乡村旅游新格局,真正让革命老区既有“红色底蕴”,又有“绿色颜值”。

湿地+:生态修复激活绿色发展动能

走进沙家浜国家湿地公园渔乐园区域,7个大小不一的水塘串联成线,水体经层层净化,愈发清澈见底,藻荇交横间常有鱼儿穿梭——这处“多塘活水链人工湿地”,如今已成游客必打卡的生态景点。

不同于传统尾水湿地工艺,“多塘活水链”通过改造、连通水塘,构建起捕食食物链与腐食食物链,既提升了水质净化效率,又增加了生物多样性。沙家浜国家湿地公园还将生态保护与红色文化、水乡文化深度融合,依托湿地科普馆、自然学校开展常态化科普活动,每年举办“芦苇文化周”“湿地蓝花季”“寻声之旅摄影大赛”等品牌活动,让公众在亲近自然中感受生态之美、文化之韵,为可持续发展注入深层动力。

治理+:系统攻坚重塑水乡宜居风貌

“以前河边杂草丛生、岸坡坍塌,村民走路都不敢靠近河岸。现在水清岸绿,我们每天都来这里散步。”华阳村村民王丽萍望着家门口的生态廊道,语气里满是欣慰。这一变化,源于沙家浜镇以河长制为抓手的水环境综合治理。

近年来,沙家浜镇累计投入1亿元完成54条河道的系统治理,创新推出“一河一策”生态修复方案,构建水草鱼类共生系统;结合红色田园乡村建设、“千村美居”工作,将红色文化、水乡元素融入水利建设,打造出一批“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廊道,让江南水乡的传统风貌在治理中重焕生机。

产业+:绿色养殖打响生态富民品牌

“这套‘三池两坝’尾水净化系统,就是我们蟹塘的‘生态肾’,养殖废水进去,清水出来再循环。”沙家浜现代渔业产业园的蟹农老李掀开池塘边的过滤坝,展示生态养殖技术。作为阳澄湖大闸蟹核心产区,沙家浜镇已完成3.14万亩高标准池塘改造,实现进排水系统完善、养殖设施配套齐全、养殖环境优美。

通过试验推广“三池两坝”技术,沙家浜镇让养殖尾水经层层过滤吸收,实现“零排放”或循环利用。“生态好,蟹品质才好。”沙家浜镇农村工作和建设管理办公室正股职干部朱卫峰介绍,依托现代渔业产业党建联盟,当地2500多户养殖户抱团发展,全镇的水产品年产值达8.34亿元,养殖户普遍实现增效增收,真正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从红色芦荡的革命记忆,到生态湿地的万鸟翔集;从河道治理的系统攻坚,到绿色养殖的富民兴镇,沙家浜镇以“四+”模式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如今,这片红色土地正以“党建红”引领“生态绿”,以“生态绿”托起“产业金”,为江南水乡的可持续发展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更多地区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沙家浜样本”。

责任编辑:新媒体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