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末,泰州姜堰溱湖国家湿地公园游人如织。漫步木栈道凭栏临水,清澈的湖水里,水草的纹理、嬉戏的小鱼尽收眼底。一阵风吹过,芦苇叶沙沙作响,与湿地深处传来的鸟鸣相互应和。“这里太美了,感觉整个人的身心都放松了下来!”安徽芜湖的游客李玲一边举起相机捕捉美景,一边感叹,“呼吸都是甜的。”
“现在环境这么好,前些年还真没想到!”溱湖船娘徐五林快人快语。她是溱湖湿地所在的湖南村村民,在这里生活了大半辈子,她从昔日面朝泥土的农户,变成了如今景区里拿工资、唱小调的摇橹人,亲眼见证了溱湖这颗“水乡明珠”的蝶变。“那时候湖边不是鱼塘就是小工厂,路坑坑洼洼,哪有人大老远跑来看水啊?”她笑着说,“现在,我们捧着的是生态送来的‘金饭碗’。”
溱湖湿地公园是全国第二家、江苏省首家国家级湿地公园,但正如徐五林提到的,20多年前这里却是另外一番景象。
提到以前的溱湖湿地,湖南村党委副书记张雨林回忆起来仍不禁蹙眉,“周围遍地搞养殖、办小工厂,村里条件差、没个像样的路。”地处里下河腹地,溱湖一带水网密布、洪水多发,一度是人们嫌弃的“锅底洼”。“不仅是‘锅底洼’,由于得不到合理保护,整个生态环境也是一团糟。”张雨林补充道。数据显示,当时由于过度养殖导致70%的湿地退化,水质降到劣Ⅴ类。
这片曾经以渔业生产为主的水域,如今已成为长三角地区名副其实的“城市绿肺”。水质提升至Ⅱ类,空气质量达到国家Ⅰ类区标准,野生动植物种类也恢复并增至600多种。
今昔强烈的对比,折射出姜堰区狠抓生态治理的决心。“面对生态与发展的矛盾焦点,姜堰坚定选择生态优先。”姜堰生态环境局自然生态保护科科长夏羽兰介绍,溱湖湿地生态治理从一开始就多管齐下,搬迁沿湖及上游26家污染企业和畜禽养殖场,投入5000万元疏浚河网沟塘,退耕还湿、退渔还湿,建成水系统恢复区、鸟类保育区、芦苇重建区及生态优化区等,沉睡的湿地渐渐“苏醒”。
更大的转折发生在近十年。党的十八大以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姜堰区积极探索“两山”理念转化路径,确定溱湖湿地“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新模式。
“生态+旅游,生态是第一位的。”溱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副主任任登华表示,发展旅游的同时当地更注重保护溱湖湿地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数据显示,姜堰区累计投入近10亿元,搬迁湿地生态保护核心区域范围内近1000户原住民,开展沼泽湿地重建与修复、水体富营养化治理、湿地野生动物保育等工程,累计恢复生态湿地588.6公顷,建成湿地生态监测系统,实现了空气、土壤、水体质量24小时实时监控。
“那边是湿地保育区,我们从这条线路游览,不要打扰到湿地的小动物们哦。”景区导游包媛媛正带领一支旅游团穿过园内步道,柔声提醒游客不要靠近保育区。“为了更好地保护湿地内动植物资源,这几年溱湖湿地划分了好几处保育区,这些区域与游客游览线路隔离,不对外开放。”包媛媛说,这也是在景区工作十几年来感觉比较明显的变化之一。
“发展湿地旅游时,也有观点觉得过于注重保护会影响游客体验感,但实践证明,好生态才是吸引游客的根本。”溱湖文旅集团有限公司第二支部委员会支部书记王勤说,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来“亲近自然”。
溱湖湿地摇橹船码头边,一块电子屏实时显示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据测算,溱湖湿地空气中负氧离子浓度常年保持超5000个/立方厘米,表示空气“非常清新”,很多游客专程为这场“洗肺之旅”而来。
生态的回馈远不止于此。前不久,溱湖湿地公园迎来今年第12头麋鹿宝宝,至此,园中麋鹿种群数量由最初的4头发展到现在的160头。草木深处,鹿鸣呦呦,成为溱湖生态旅游的又一亮点。良好的生态环境还让溱湖湿地成为候鸟迁徙途中必选的“驿站”,每年秋冬季30多种超10万只候鸟落脚湿地公园,“万鸟云集,千鹭飞起”成为这里的季节限定美景。
好生态真正变成了“金饭碗”。党的十八大以来,溱湖湿地公园累计接待游客近2000万人次,生态旅游直接收入近30亿元。近年来,当地还以溱湖湿地为依托,发展溱湖湾片区旅游,2025年上半年,溱湖湾旅游度假区接待游客241.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3.9亿元,老百姓真正端起了“生态碗”,吃上了“绿色饭”。
这一系列生态与经济共赢的成果,离不开姜堰深厚的自然底蕴与坚定的绿色追求。古时长江、淮河、黄海在姜堰汇聚,姜堰又称“三水”。新时期的姜堰立足自然资源禀赋,通过合理利用湿地等自然人文景观,将生态价值转化为发展红利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17年创成全国首批、苏中首家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022年创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洒满溱湖湿地,泊岸游船、林间草木、悠闲水鸟都被镀上了一层浅浅的金色。风起涟漪,一泓碧水伴着光影流转。这一切,不只是景色,更是一种可感、可触、可持续的美好生活。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卢佳乐许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