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装上“眼睛”看车流 升级“大脑”算时长_常熟新闻网-寰宇视野
i常熟
常熟发布
202509/1520:56
来源:常熟新闻网

江苏南京:装上“眼睛”看车流 升级“大脑”算时长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茸

通讯员 宁宫新 宁交轩

最近,家住兴隆大街的市民发现,门口的信号灯有些不一样,“倒计时屏一直是黑的,我以为坏了,没想到倒数9秒时又亮了。”市民王女士说。

记者昨天从南京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获悉,这是交通信号区域自适应控制系统正在发挥作用。该系统不仅可以捕捉路口车流,还能智能计算信号灯时长,提高通行效率。

今年市两会期间,市人大代表丁铭提出加快推出“人工智能+红绿灯”应用场景的建议。公安交管部门积极响应,推动交通信号灯控制智能化水平提档升级。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茸 段仁虎 摄。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王茸段仁虎摄。

建邺区不少路口信号灯用上了新科技

昨天中午,记者在兴隆大街庐山路路口看到,该路口4个方向的倒计时屏都是黑的,只有倒数9秒时,数字会突然出现在屏幕中。

南京交管局秩序管理大队民警李一鸣说,这是交通信号区域自适应控制系统,该系统可以根据实时车流,自动调整信号时长。

今年3月起,围绕人大代表提出的建议,交管部门选定了建邺区东至泰山路和文体路、西至江东中路、南至兴隆大街、北至集庆门大街的合围区域作为试点区,运行更为先进的交通信号区域自适应控制系统。

交管部门给试点区域内的36个路口进行了“小手术”——装上雷达和视频检测器(眼睛),可以精准“看见”路口200米范围内的车辆,作为调整信号周期的依据;还升级了信号控制系统(大脑),“想出”最科学的信号调控方案。

“其实,黑屏时,系统‘大脑’正在拼命工作,计算这么多车辆给多长时间绿灯放行才合适。”李一鸣道。

据了解,目前国内普遍使用的信控系统大多停留在单路口或单路段,此次南京交警则是通过雷达、视频、互联网等手段,全方位感知路网交通状态,并通过多个路口信号协同控制,提升区域整体通行效率。

根据车流而变,每个信号周期都不一样

在南京交管局交通信号配时优化中心,多块大屏上,密密麻麻的数字不停地跳动,这都是信号灯的具体时长。记者看到,不仅每个路口的信号时长不一样,就连同一个路口,每个信号周期的时长也不一样。

以兴隆大街庐山路为例,在上午10:30—10:50期间,最短的一个信号周期是78秒,最长的一个是111秒,且两个周期还是紧挨着的。

为何信号灯时长会出现如此大的变化?李一鸣介绍,红绿灯时长实时变化、可调范围大,正是新系统的主要特点,它可以更好地应对变化较大的车流。其实,每次绿灯亮起时,时长并不确定,直到雷达检测到一定时间内没有车辆到达路口,或者其他方向车辆已等待了较长时间,系统才会通过计算给出时间,并通过倒计时屏显示倒数9秒的方式来提醒驾驶人。之所以选择9秒,是因为这个时长足够机动车做停车或者启动准备。

考虑到道路交通参与者不仅是机动车,系统还“贴心”地设有绿灯最小值保护,即行人过街所需时长。为避免高峰时段单一方向绿灯时长过长,绿灯也有最大值限制,在主干道大路口高峰期,一般一个信号周期的最大值为160秒。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试点区域内有学校、幼儿园、医院、商圈、快速路、高架等,交通场景丰富,车流运行特点也各不相同。为尽可能精准控时,交管部门还构建了14个算法模型,设计了几十个场景模式。“以河西金中为例,就有送学模式、早高峰模式、夜间模式等,雷达通过监测车流,触发相应场景,系统‘大脑’再根据模式数据细化测算结果,作出反应。”李一鸣道。

新科技“上岗”,高峰期通行效率明显提高

据了解,新升级的信号控制系统十分强大,不仅能根据雷达、公共视频、互联网地图公司提供的交通流数据,综合测算,计算能力也大幅提升。

“目前,我们还在研究将无人机采集的路况数据融入信号控制系统中,相关控制链路已经打通,正在试点推进。”李一鸣介绍,无人机机动、灵活,可弥补一些小路口雷达没有覆盖的缺憾。

试点半年来,这套交通信号区域自适应控制系统已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早高峰时,拥堵指数下降18.8%,平均车速提升17.6%,拥堵里程下降37.8%,江东中路、应天大街等路口排队长度、延误指数、停车次数分别下降19%、22%、26%。

下一步,公安交管部门还将进一步扩大试点区域范围,丰富感知手段以提高对非机动车、行人的检测能力,最大化提升交通信号区域自适应控制成效,助力城市交通顺畅运行。

责任编辑:新媒体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