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徐州:由“存”拓“增”,实现城市内涵式发展_常熟新闻网-寰宇视野
i常熟
常熟发布
202509/1621:46
来源:常熟新闻网

江苏徐州:由“存”拓“增”,实现城市内涵式发展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要“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明确提出五个“转变”,为城市发展锚定了新坐标。向存量要空间,用创新激活资源,正成为城市进化的核心逻辑。走内涵式发展之路,既要统筹老城和新城,也要统筹盘活存量和培育增量。

作为老工业基地,徐州如何有效唤醒“沉睡资源”?如何向土地存量要发展增量,提升城市整体效能?这场“二次创业”,不仅是经济的再出发,更为城市内涵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产业赋能

让闲置空间成为经济转型的“新引擎”

当城市发展不再是“摊大饼”式扩张,而是深挖存量资源,以精简、高效的模式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盘活存量土地资源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徐州深知,存量土地不是闲置的“负资产”,而是蕴藏着产业升级机遇的“富矿”,关键在于通过创新思维与市场化手段,重新汇入城市经济循环,实现从“沉睡”到“再生”的蜕变。

根据《徐州市主城区都市型工业用地管理指导意见(试行)》《关于进一步推进徐州市工业用地提质增效的实施意见》要求,徐州从空间规划保障、土地要素供给等方面发力,为存量资源盘活注入动能,让一个个“沉睡”空间变身产业发展的新载体。

在沛县张寨镇,一座废弃多年的校园正重新焕发生机。沛县亿锦纺织有限公司的环锭纺和成品袜生产项目,利用4000平方米的校舍和操场建成生产车间,成功盘活闲置资源,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项目预计可实现年产3600吨纱线和1600万双成品袜,带动50余人就业,并通过“公司+农户”合作模式,不仅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还为村民提供增收渠道。

存量空间再利用不是简单的“旧瓶装新酒”,而是需要通过创新商业模式,建立多方共赢机制,使闲置资源真正融入现代经济体系。

同样,在泉山区柳新镇东城村,一片占地面积9773平方米的废旧厂房闲置十余年。2024年由村“两委”紧扣徐州市“工业用地提质增效”专项行动要求,采用“以社会资本撬动、市场化运营”的改造思路,将废旧板材厂转型为集仓储物流、日用品加工于一体的产业园区。

经过4个月改造,闲置厂房蝶变为现代化小微企业产业园,让“沉睡”资产重焕生机,创新“村集体+企业+农户”合作机制,助力村民“家门口”就业。目前,园区已吸引徐州甲第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等企业入驻,全面运营后预计年产值突破3000万元,带动周边物流等产业协同发展。

从深层次看,这种模式的成功在于实现了资源、资本和社区的多重融合,资源得到高效利用,资本获得投资回报,社区分享发展红利,从而为存量空间更新提供了可持续的动力机制。

从废弃校园到工厂车间,从闲置资源到产业园区,徐州的实践表明,只要敢于创新、善用存量,老空间也能“长”出新经济、新可能。

文化重塑

让历史遗存成为城市记忆的“活载体”

城市内涵式发展,不仅是经济的升级,更是文化的传承与再生。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完善城市风貌管理制度,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就是要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留住乡愁。

徐州拥有大量工业遗产、历史街区等文化资源,如何在城市更新中避免“千城一面”,让历史遗存从“静态保护”转向“活态传承”,考验着城市治理者的智慧。

徐州出台《徐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明确“科学规划、保护优先”的原则,保持和延续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近年来,徐州通过创意赋能和价值重塑,让历史遗存转身成为城市的新地标、文化会客厅,实现了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统一。

去年2月,徐州首个以商业、文旅为背景的城市综合体——云东文化街区开街,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一个品徐州历史、探文化印迹的好去处。漫步其间,在文艺地标“钟书阁”打卡留影,走进徐州首家沉浸式主题戏剧空间“五味剧全”体验戏剧与人生……这里不仅是一座城市的地理坐标,更成为一处承载文化、连接古今的活力场域。

城市更新超越了简单的商业开发,通过文化赋能提升空间价值,实现“文化+商业”共荣共赢。文化不再是发展的负担,而是成为了驱动发展的核心资源。

文庙作为徐州城区现存最古老的文化遗存之一,曾因周边商业过度开发而“淹没”在高楼大厦中。为更好地传承保护历史文脉,开发文庙历史文化资源,徐州将其列入市城建重点工程。去年4月开街以来,文庙·东方街区通过场景重构、业态创新,采用“一轴四区”布局,打造历史文化和时尚生活高度融合的文化时尚街区,为市民和游客带来丰富多元的消费体验。

从城市文化学角度看,老街更新实际上是在构建一种“可读的城市文本”,让市民能够通过空间体验阅读城市历史,既增强了城市认同感,也为文化产业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让老建筑讲新故事,让旧空间纳新业态。徐州找准文化与产业的结合点,通过创意改造使越来越多的老建筑、老厂房迎来新生,多元业态在此双向赋能,实现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和谐共生。

民生导向

让存量更新成为幸福生活的“加速器”

城市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让人民生活更美好。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

在推进城市更新过程中,徐州始终将民生需求放在首位,通过巧妙利用闲置资源,解决老百姓“吃饭难”“停车难”“养老难”等急难愁盼问题,让存量更新的成果真正惠及人民,是徐州内涵式发展的根本落脚点。

在云龙区黄山街道,辖区内幼儿园的闲置园舍改造成了“幸福食堂”,切实解决了老年人的吃饭难题。这一改造既避免资源浪费,又补齐社区养老短板。食堂不仅提供价格实惠的营养套餐,还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送餐上门服务,并设置健康角定期开展义诊,闲置的园舍已成为社区的“幸福驿站”。目前已惠及社区500余位老人,日均供餐量100余份,带动多名社区居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实现了“一改多赢”的倍增效应。

唤醒“沉睡资源”突破了传统的资源利用模式,从人民实际需求出发,通过空间功能置换,让民生痛点变成了“民生亮点”,实现了社会效益最大化。

停车难,是困扰老旧小区的典型问题。泉山区民安园、民康园等老旧小区,建设初期未规划停车位,人车密集,乱停乱放现象严重。和平街道经过多次与区相关部门沟通,确认一片闲置十余年的预留道路用地暂无使用计划后,通过援法议事会征求群众意见建议,将其改建为可容纳400多个车位的便民停车场,大大缓解了居民停车难题。

城市更新不仅是物质空间的改造,更是社会治理方式的创新。通过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机制,使更新项目更加贴近民生需求,实现社会效益与空间效益的统一。

唤醒“沉睡资源”,不仅是空间资源的再生,更是发展理念的变革。从废弃之地到产业热土,从闲置空间到幸福港湾,徐州不断挖掘土地潜力,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让闲置的土地重焕生机。这些看似“小切口”的更新,解决了民生难题,让城市内涵式发展的成果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

徐州的内涵式发展,不是“大拆大建”,而是“精雕细琢”;不是“向外扩张”的规模竞赛,而是“向内挖掘”的智慧创新。徐州将继续深挖“沉睡资源”,促进城市资源优化配置,为城市的转型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也为人民带来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责任编辑:新媒体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