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华章 | 百年河海青春报国之以水为媒,惠泽全球_常熟新闻网-寰宇视野
i常熟
常熟发布
202510/1509:43
来源:常熟新闻网

青春华章 | 百年河海青春报国之以水为媒,惠泽全球

在河海大学的档案馆里,一枚“友谊勋章”无声诉说着一段不平凡的往事。1958年,越南政府将这枚“友谊勋章”授予河海大学建校元老顾兆勋。这位曾怀抱“教育救国”理想、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学成归国的水工大师,在受水电部委派赴越南援助的一年里,将毕生所学倾注于异国他乡,为越南的水利教育和科学研究作出突出贡献。顾兆勋的国际主义精神,如同播下的种子,在河海大学生根发芽。

从获得越南政府“友谊勋章”的顾兆勋,到上世纪90年代河海大学率先开展工程移民、国际河流研究,成果服务中亚、澜湄地区跨境水治理;从2021年余钟波教授当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水文计划(UNESCO-IHP)主席,到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大型水利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身柬埔寨甘再水电站大坝、老挝南欧江水电站、西非海域水动力数据收集、巴基斯坦防汛减灾等多个国际合作项目,百年河海,正以水为墨,在世界版图上书写着兼济天下的治水故事。

紧扣国家需求,以国际河流研究服务国家水外交

河海大学夏自强老师的书柜里面,放着一张泛黄的感谢信,那是外交部发给水利部,水利部派专人送到河海大学的,以感谢夏自强团队的建议在我国对外水谈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拿着这封感谢信,夏自强自豪地说:“河海大学是国内最早开展国际河流研究的高校之一。”

1990年,当国际河流研究在国内尚属空白时,以夏自强教授为核心的团队便敏锐洞察到这一领域的重要性,开始系统收集我国国际河流的基础资料,默默为国家储备人才、积累数据。

2006年11月15日,河海大学国际河流研究所正式成立,这是全国首家以国际河流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机构。为整合国际河流研究的学术力量,2012年,河海大学国际河流研究中心成立,建设了一支国际河流领域多学科性质的专家团队,形成能够及时准确地为国家提供国际河流相关问题咨询和建议的专家智库。2017年,一支由26名教师构成的研究团队成为国内首个国际河流领域的部级研究团队。

为深入了解国际河流开发的现状、掌握我国国际河流的真实情况,研究团队骨干多次奔赴新疆,对我国西北地区的伊犁河、额尔齐斯河、乌勒昆乌拉斯图河的水文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状况,塔城地区中哈跨界诸河的水系、自然地理特征、水资源开发利用,黑龙江流域的干支流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等情况进行深入考察。这些深入基层的调研与扎实的研究成果,为国家水外交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我国与周边国家协商谈判国际河流开发与利用提供了详实的数据支持。

深耕“一带一路”国际培训,织密中外水利能源合作网

“在中国学到的水电站运维技术,回去就能用到苏阿皮蒂水利枢纽的日常管理里!”几内亚学员在河海大学培训结业时的感慨,道出了众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员的心声。

苏阿皮蒂水电站是中几两国双边经贸合作下最大的投资项目,也是几内亚乃至西非地区坝体最高、库容最大、装机规模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2016年,该工程开工建设,亟需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属地化人才。2017年,河海大学凭借在水利水电领域的学科优势,成功承接几内亚苏阿皮蒂水利枢纽项目业主人员培训任务,量身定制的“全链条”培训方案培养了30名几内亚籍专业技术人才。2018年,几内亚总统专门接见了这批学员,对培训成果给予高度认可,称其“为西非水电资源开发注入了关键人才动力”。

2021年6月,苏阿皮蒂水利枢纽正式投产,有效缓解了凯乐塔水电站雨季、旱季发电不均衡的现状,孔库雷河上的“双子星”为几内亚贡献了80%以上的发电量。稳定的绿色能源,为几内亚带来了光明,更使几内亚从“用电受限国”跃升为“电力输出国”,向塞内加尔、冈比亚、几内亚比绍、塞拉利昂等6个邻国出口电力,点亮邻国的夜晚。

如果说几内亚项目是“点上突破”,那么以“澜沧江-湄公河学院”为核心的国际培训,则是河海大学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面上铺开”。该学院自启动以来,便聚焦水资源、环境、能源、农业四大领域,将服务澜湄国家可持续发展作为首要任务,逐步构建起覆盖“政产学研”的多元化培训体系。

为确保培训实效,河海大学坚持“需求导向、定制化培养”——充分发挥水利、水资源、交通、能源等学科优势,结合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发展需求设计课程。例如,针对湄公河流域频发的山洪灾害,课程中融入中国“群测群防”的防灾减灾经验;针对东南亚国家的小水电开发需求,详细讲解生态保护与工程建设兼顾的技术路径。在2024年的培训中,学员们走进南京水利工程现场,近距离观察智能监测设备如何实时监控大坝安全。在案例分享会上,柬埔寨学员提出的“小流域治理与农业灌溉结合”难题,在与泰国、老挝学员的讨论中碰撞出融合中国技术与当地国情的解决方案。

2022年到2024年,河海大学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国际培训成绩单:累计培育学员超1245人,覆盖澜湄五国及“一带一路”沿线20多个国家。从几内亚的水电站到湄公河的防洪堤,从清洁能源基地到乡村振兴示范点,河海大学的国际培训持续成为“一带一路”倡议落地的“人才孵化器”。

引领水利教育标准国际化,服务全球水利事业

作为中国水利教育的开拓者,河海大学以水为媒,将研究范围从守护本土水脉延伸到服务全球水利事业。

自2017年起,河海大学先后成立了“亚洲研究中心”“澜湄国家区域研究中心”“几内亚湾-科特迪瓦研究中心”和“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研究中心”等多个高质量“一带一路”合作平台。“亚洲研究中心”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的开发利用、运营管理开展系统研究,形成高质量政策咨询报告;“澜湄国家区域研究中心”协同建设澜湄合作发展智库,构建水资源合作为先导的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体系;“几内亚湾-科特迪瓦研究中心”与几内亚湾国家搭建国际化、区域化的“政、产、学、研”综合性学术平台;“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研究中心”开展水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

河海大学也充分发挥水科学领域的综合优势,深化沿线国家规则标准合作。2018年,学校组织编译了32部英文版水运工程和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标准,为13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港航工程建设技术支持。学校还长期将洪水预报预警技术、标准、规范和经验分享给湄公河沿线国家,推动跨境流域水利行业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

2021年,余钟波教授当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水文计划(UNESCO-IHP)主席,成为该组织1975年成立以来首位中国专家,全程组织了政府间水文计划第九阶段战略计划(IHP-IX,2022-2029)及其实施方案的制定。在该计划框架下,UNESCO-IHP优先从科研创新、水教育、水资源综合管理、科学水治理等方面应对变化环境下的水资源挑战,为复杂背景下的全球水安全提供解决方案。

今日的河海大学,已构建起从国际河流研究到“一带一路”培训,从全球水治理到水利教育标准制定的全方位国际合作格局。这条以水为媒的国际合作之河,正从中国南京奔涌而出,在世界水利史上继续书写着属于河海人的壮丽篇章。

文稿 / 胡逸乔

资料来源 / 河海大学官网、河海大学官方微信、河海大学档案馆、新华社


责任编辑:新媒体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