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江苏徐州的天际线被烟囱割裂,煤灰在街巷织就灰色帷幔。作为亿吨煤城,黑金开采书写了工业的辉煌,却也在大地上留下了400余处采石宕口、42.33万亩采煤塌陷的“生态伤痕”。
当徐州在“退”与“进”的辩证法中,重构城市发展基因,便有了破茧的勇气。治水征程中,管网如细密的脉络在地下延伸,污水处理厂似跳动的心脏净化水流。曾经浑浊的河流重获清澈容颜,碧波间流淌着灵动的诗意,330多种鸟类成为徐州的“常住民”。
山河湖,皆是徐州珍视的珍宝。一处处塌陷地完成蜕变,摇身一变,成了生态公园、农业基地:潘安湖的芦苇荡里,震旦鸦雀用草茎编织家园,昔日疮痍已成鸟儿的剧场;大洞山下的茱萸谷,茂密的树木撑起绿伞,让夏日的蝉鸣都浸在阴凉里;九里湖的栈道蜿蜒入画,把每扇窗户都框成风景画……
山石上种出“绿野仙踪”
“瀑布和栈道也太出片了!”金龙湖宕口公园里,游客陈琳边拍照边对同伴感慨,她身后,蜿蜒曲折的木栈道在密林中穿梭而过,宛若进入绿野仙踪。
然而十多年前,这片生机盎然的土地却是另一番景象:因长期开山取石,导致山上乱石成堆,岩壁像被撕开的伤口,植被和生态遭到严重破坏。
2009年,徐州以“修复生态、覆绿留景”为核心理念,通过清理危石、覆土栽植、引水进山等措施,结合挂网喷播技术修复山体,打造出循环生态系统与山水融合的景观。
如今,金龙湖宕口公园以其独特的“两潭、两岛、一瀑、一谷、一云梯”七大主体景观,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客。
“公园今年还入选了江苏省第三批开放共享城市绿地清单呢!”今年70多岁的徐大爷,亲眼见证了这片曾经满目疮痍的土地重新披上绿衣,自发当起了义务讲解员。
他拿出自己珍藏多年的老照片,向陈琳讲述起这片土地蜕变的故事。“那时候大片陡立凌乱的露采坡面,大风一起,尘土飞扬,谁也没想到能变成今天这样。”看到公园越来越好,徐大爷欣慰地说。
循着人声前行,公园里处处焕发着新生。刷到“宕口打卡攻略”专程赶来的大学生们三五成群,拿着相机在不同角度寻找最佳拍摄点;趁着周末带娃出游的小夫妻推着婴儿车,孩子趴在栏杆上看着瀑布咯咯直笑;还有几位身着汉服的小姐姐,在木栈道上摆姿势拍照,裙裾在微风中轻轻飘扬……
拍出满意照片的陈琳迫不及待地在朋友圈里分享:“随手一拍就是大片,有些美景还是得现场来看!”不一会儿就收获了朋友们也要来打卡的留言。
微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也在为这片重生的土地低声歌唱。金龙湖宕口公园的故事,正随着游客的脚步,被越来越多的人听见、记住。
三张照片背后大沙河的“新生”
“风起三尺沙,黄土埋庄稼,逃荒去要饭,归来不见房”。这首流传至今的民谣,一语道出了过去大沙河流域环境的恶劣。
2014年,黄河故道湿地建设成为全市黄河故道综合开发的重点建设项目,大沙河湿地公园作为其中一部分,经历了一系列的保护和修复措施,增加了河流湿地、草本沼泽、森林沼泽的面积。
十多年前,52岁的自然爱好者张鑫第一次踏入这片土地时,大沙河湿地公园刚刚开始建设。从那时起,他每年都会来这里,用相机记录湿地修复的进展。
“你看,这就是当年的公园。”张鑫翻开手机相册,展示第一次来大沙河湿地公园拍的照片,“那时候的地面几乎看不到绿色,现在再来这里,真的有种到了阿勒泰的感觉。”
纵横交错的水域中,眼子菜、金鱼藻等沉水植物默默净化水质;挺水植物芦苇、香蒲在岸边摇曳生姿,为水生生物提供庇护;水面上的莲花竞相绽放,吸引着蜜蜂、蝴蝶穿梭其间……
不断往下翻相册,照片里,绿色逐渐成为主色调,一只只野生动物也成为照片的主角。2022年,张鑫偶然在公园拍到一只没见过的“青蛙”,上网搜索后才发现是被列为近危物种的黑斑侧褶蛙。
“生态好不好,小动物最知道,现在公园里的动物物种越来越多了。”张鑫指着这张照片介绍说,“不仅红隼、青头潜鸭、戴胜等重点保护动物经常‘亮相’,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等生物也在这片水域中繁衍生息,形成了完整的生物链。”
翻开相册里最新的一张照片,张鑫把镜头对准了大沙河湿地公园里的人们:一群穿着校服的初中生,正围在老师身边,专注地听着湿地知识讲解。
清晨傍晚,周边居民来大沙河湿地公园栈道散步,享受自然的游客慕名而来……“咔嚓——”快门声再次响起,一张张笑脸被定格,一幅幅画面被珍藏。这片绿洲的故事,仍在继续书写着。
守护城市里的“桃花源”
“这次试种的水生鸢尾开得还不错,可以扩种试试。”近日,徐州桃花源湿地公园养护经理陈锦正带着工作人员对公园进行日常巡检。
话音未落,一群白鹭忽然掠过水面,惊起碎玉般的涟漪,远处观光廊里,市民们的谈笑声与鸟鸣声交织成曲。
谁能想到,这片生机勃勃的湿地,曾是采煤塌陷区,充斥着大小不一、杂乱无章的水塘与大棚。
为了修复生态,公园扩大了原有水域,通过修建栈道和观光廊道连接水域小岛,分隔出层次丰富的湿地空间。公园修复保育区是桃花源湿地公园的亮点之一,为鱼类和鸟类提供了自由栖息的生态环境。
在植物配置上,公园内栽植了两千多棵大型乔木,与水生植物相映成趣,构建起四季皆景的湿地生态景观。春日里桃红柳绿,秋风中芦花飞扬,给市民带来不一样的观赏体验。
光是建成还不够,后期养护必须跟上。作为养护经理,陈锦对于公园的每寸土地都了如指掌,泥土里藏着的秘密、植被生长的习性,全装在他的脑海里。
去年10月的日常巡逻中,陈锦发现栖息在公园修复保育区浅水水塘里的鸟儿对人类靠近无动于衷。“这不对劲!”陈锦请来鸟类专家研究后发现,原来是过于茂密的芦苇侵占了湖面,阻断了鸟儿的“起飞跑道”。
陈锦带领团队连夜行动,先用镰刀开辟候鸟“起飞跑道”,再沿浅水区设置2米宽的隔离带。今年开春时,他们又采用生长抑制剂精准点喷,既控制芦苇疯长又不伤及水生动物。
如今站在观鸟塔上望去,白鹭的喙正灵巧地掠过水面,鸬鹚幼崽在芦苇荡间追逐嬉戏……越来越多的候鸟选择在这里作为迁徙的短停“补给站”,甚至有些候鸟开始在此落脚安家,不再继续南迁。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古诗描绘的美景,如今在桃花源湿地公园得以重现,这一平方公里的蜕变,正是徐州从“煤城”到“绿城”的生态治理缩影。
湖水映蓝天,白鹭点水泛涟漪;山间雾霭缭绕,松鼠跃动惊鸟鸣;市民慢跑、孩童嬉戏,城市在绿意中若隐若现……如今,这是1000万徐州人民共同生活的家园。
记者 邓璇 李莎莎
编辑 王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