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华章|漫评:治水兴邦绘新卷,青春担当映初心_常熟新闻网-寰宇视野
i常熟
常熟发布
202510/1513:55
来源:常熟新闻网

青春华章|漫评:治水兴邦绘新卷,青春担当映初心

近日,“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在河海大学举行。这场以“青春爱国奋斗”为主线的活动,通过主题演讲、情景演绎等多元形式,以水为纽带串联起新时代治水实践,实现网上网下同频共振,打造出一堂兼具思想性与感染力的特色思政课。

忆往昔,河海大学实验室里彻夜不熄的灯光下,科研人员在数据中探寻治水密码;太湖之滨的清淤船上,机械臂正将淤泥“变废为宝”;泰州九龙河的亲水步道旁,市民笑着接过孩童手中的纸船……新时代治水兴邦的画卷里,不仅跃动着科技创新的活力,更流淌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深情。

太湖的变化,沿岸百姓最有感触:2007年太湖蓝藻爆发,发黑的湖水曾让人心急如焚;如今再看,“太湖之光”生态清淤平台正有条不紊地运转——挖泥、筛分、脱水、回水,一套流程下来,不仅没了二次污染的顾虑,挖出的淤泥还能制成有机肥,昔日的“生态痛点”成了“资源亮点”。如今太湖首次实现全年达良好湖泊标准,桃花水母在太湖再现。这份蝶变背后,是科技创新对治水难题的突破,更是生态文明理念扎根实践的结果。河湖长制从“分段管”到“全域治”升级,新时代的治水实践早已跳出“单一治水”的局限,以“全域生态”的系统思维为绿色发展筑起坚实的水生态屏障。

治水报国的路上,科技创新始终是破题的“金钥匙”。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为水利事业锚定了方向。回溯河海大学的百年历程,自1915年建校起,“治水兴邦”的使命就深深刻在基因里: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其研发的节水灌溉技术已惠及全国超十分之一的水稻田,单是黑龙江一地,每年省下的水就够填满18座大型水库;微波降雨监测技术织就一张“天网”,让洪涝灾害风险早预判、早防范,如同给江河装上了“千里眼”;大型泵站技术让南水北调东线的水“逆势而上”,书写了水利工程的奇迹。这些成果是一代代水利人捧着初心、攥着坚持,薪火相传酿出的“智慧结晶”,是“科技兴则民族兴”最生动的注脚。

江河湖泊是地球的血脉、生命的源泉、文明的摇篮。江河保护治理,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民生底色里,幸福河湖正成为连接人心的“情感纽带”。漫步泰州九龙河畔,谁能想到这里曾是人人避之不及的“臭水沟”?清淤护砌后,河道里漾起了清波,新建的龙鳞坝成了网红打卡点,老人在亲水步道上散步,孩子在岸边追着水花跑;走进福建漳州龙文区的水利指挥中心,数字孪生系统在屏幕上实时更新,哪段河道水位异常、哪个排水口需要检修,一屏尽收眼底;再看广西邕江,20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给了市民稳稳的安全感,沿岸的人文景观带更是串起了公园、步道与文化驿站。如今,全国31个省份都通过省级总河长令推进幸福河湖建设,让每一条河流都流淌幸福,让每一面湖泊都映出生态之光,在千里沃野、万顷江涛之间,铺陈“河安湖晏、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文昌人和”的现代水韵画卷。

从实验室攻坚到河湖实践,从生态修复到民生改善,新时代水利事业蓬勃发展。这背后,是“我饮河海一滴水,我献祖国一生情”的誓言在回响,是一代代水利人以青春之我书写的责任担当。当科技力量、生态底色与民生温度交织,治水兴邦的新图景徐徐展开,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筑牢根基。(图/文 叶青松)


责任编辑:新媒体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