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新闻网首页

手机新闻网

新闻客户端

【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1×2×3,无锡乡村振兴新算法

“六次产业”格局下的乡村:“卖产品”转向“卖风景”

图为尚田农业小镇俯瞰图 洛宣/摄  3米高的葡萄大棚内,万马村农民陈志新正在为他精心培育的阳光玫瑰套上绿色袋子。“这种葡萄的叶片较小,需要及时套上这种有色袋子,否则易被阳光灼伤。这些技巧都是六次产业研究院的专家传授的。”  在无锡惠山区洛社镇,有着无锡首个、也是全省唯一的一个“六次产业园”。迄今为止长达6年时间的酝酿,让一个传统的乡村改头换貌,原本单一的农业打造成具有丰富业态的综合产业。关注到这种模式对于振兴乡村的有益实践,本月初,诸多专家齐聚洛社,共话推动乡村振兴的宝贵经验与可行路径。

  ■1×2×3拉伸农业产业链  “六次产业”是一个形象说法,提倡让农业“接二连三”,打通一二三产,“1×2×3”等于6,因此得名。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科研部主任高国力表示,在这种模式下,人们不仅种植农作物,而且从事农产品加工与流通、销售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等诸多衍生业态,从而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与农民收入。  6年前,尚田农业小镇所在的无锡万马村,以种植稻麦为主,农民收入很低,村里的年轻人都在外打工。“传统种植业走到底,那就意味着低效与土地贫瘠,经济和生态都落空。”六次产业园负责人曹熙忠说,要根治产业单一的通病,必然要拉伸农业产业链,形成三大产业融合,让各种业态喷涌财富。  园区相关负责人赵兴用“一块豆腐的故事”向记者说明六次产业园的价值。不少无锡人喜欢喝豆浆,园区有一个豆腐作坊,大豆一斤2.1元,可以磨成8斤美味的豆浆,卖给饭店8元一斤,饭店再在豆浆上增加服务附加值,一份约2-3斤的豆浆卖出去要28元,一斤大豆最后的收益可能是80多元。  如今到尚田农业小镇体验过的人,会有这样一种产业“穿越”的感觉:在这里,不仅可以吃饭、喝茶、住宿,还可以走进大棚果园体验农事耕作之趣,感受周边景区之美,最后还可以带走各种经过深加工的特色农产品……整个万马村已被改造成花园、户外活动区、亲子农场、蔬果基地、民宿等,“净菜加工基地已经形成产能,我们还有配套的产品营销和餐饮服务等二产、三产项目,分工明确。”曹熙忠说,年底还将启动建设新的农产品加工工厂,丰富各种蔬果农产品种类。

  ■让更多农民参与收获更多实惠  一位专家表示,国内一些农村提升改造项目虽然改善了破败的村庄环境,也形成了一些业态,但获利的是投资商,当地农民并没有享受到更多乡村振兴的红利。在六次产业园建设过程中,洛社镇和园区一直在探求如何规避这种现象。  “先富脑袋,才能再富口袋。”要吸引更多农民参与“六次产业”,就需要让他们成为符合产业要求的现代农民。从2014年起,园区与省农科院进行产学研合作,除了因地制宜引进火龙果、草莓、圣女果等利润高的经济作物,还定期举行新知识与能力培训会,针对一些经营能力较差的家庭业主,采取一对一扶持培训。  目前园区设立了由家庭农场经营的五谷、蔬果和鱼、鸡等种养区域,并为农户推行项目、技术、资金、销售等全方位服务,让农户成为名副其实的“庄主”。“园区整合资源统一开展亲子游、采摘游、婚纱摄影等营销服务,为农场持续吸引游客,让农户安心精耕细作、产出高质量的农产品。”据园区预计,全部50家家庭农场建成后,一亩地能因加工、休闲游增加收益2万元。  农民加入这一发展平台,实行联合经营和利润分成,解决了农产品安全和农民独自面对市场的风险,又提高了农产品价值,园区也能降低经营成本。有专业人员对农药、化肥的使用进行全程监控,杜绝以往滥施乱用的现象。“农药使用次数从30次减少到3次,葡萄的安全品质提升,收入也明显增加。”陈志新表示,自己5亩的葡萄产量已基本被预订一空,明年考虑引进更多的新品种并扩大产能。

  ■吸引更多人回归田园  在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进程中,农民被“虹吸”到城市与工厂中,年轻人也不愿意在家乡务农,农村大量人口外流,有的村庄甚至成为人迹罕至的“遗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副巡视员秦中春认为,如果有完善的配套产业服务和美丽的田园风貌,乡村很可能是未来人们向往的宜居之地,农村“空心化”问题也能迎刃而解。“尚田小镇,可以说是‘逆城市化’的一个粗具规模的样板。”  前阵子,园区通过微信招募“种田郎”,包括方若歆在内的20名网友,从无锡城区、江阴、常州等地赶来,认种了10亩农田,产出粮食除了部分自用之外,其余全部赠送给当地困难群众。据了解,节假日园区的农耕体验、花艺栽培、民宿体验活动场场爆满,吸引了许多来自上海、浙江的游客。  获得全新发展动力后的万马村,既吸引城市人回归乡村体验“慢生活”,也让许多在外打拼的游子萌生归乡之意。小伙子赵铭顺大学专业是电子商务,之前在杭州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听说老家特色种植搞得风风火火,过完年后便辞职回来开始筹划农产品网上商城,将自家的水蜜桃、小土豆等农产品放到网上,吸引了大量网上订单,4个月就收获了以前大半年的收入。“村里还有20多位年轻人包括大学毕业生,都到园区‘务农’了!占到园区工作人员的20%。‘新经济’模式,需要年轻有知识的人来支撑。”万马村书记李中红说。  (马悦/文 )

    声明:所有来源为“常熟日报”和“常熟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12-52778455,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责任编辑:陆怡文]

标签: 太仓 基层党建 新篇章 微创 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