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新闻网首页

手机新闻网

新闻客户端

长三角为什么“香”?从小餐桌到大业态,农业一体化协作驶入“快车道”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科技和产业协同创新、生态环境联保共治、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市场统一开放等领域交出了一份“满意新答卷”。

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5周年,随着2023中国网络媒体论坛的正式开幕,“中国式现代化的长三角实践”网络主题采访活动也即将开始。交汇点新闻客户端推出《长三角“为什么”》系列报道,从交通、医疗、科创、农业等方面多维度展现了长三角区域各城市各扬所长、协同发力,坚定不移将一体化发展引向更深入共写的一体化“新故事”。

春暖花开,浙菜的“油焖春笋”随春雨而发,扬州人饭桌上的江鲜一哥“刀鱼”开始洄游;黄梅雨季,河虾饱满,且看苏州人细细拆虾籽、虾仁和虾黄,新鲜出炉一碗“三虾面”;秋风乍起,正是大闸蟹“蟹脚痒”之时,一只只大闸蟹从苏南苏北“爬满”长三角;寒冬腊月,江淮沿岸霜打的“黄心乌”菜越煮越甜,苏州的藏书羊肉则要合着它熬起一锅高汤。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沪苏浙皖正在上演一场“农业大融合”。作为全国人口密度最大、农村改革最活跃的地区,长三角正积极探索“农业区域一体化”的新发展模式。

(江苏连云港,植保无人机喷洒农药防虫害。视觉中国)

(江苏连云港,植保无人机喷洒农药防虫害。视觉中国)

超越“飞地”

跨区域农业合作更进一步

“请大家再加把劲,让这批茼蒿早点上车发货。”近日,在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内,园区负责人单首甲指挥着20多名工人在蔬菜大棚中采收茼蒿。

碧绿的茼蒿鲜嫩得能掐出水来,散发出一股特别的香气。工人们熟练地将一把把茼蒿捆扎好,然后切断根部,再整齐地放到收集箱里。“这批茼蒿将全部送到上海各大农贸市场。吃茼蒿就是图个新鲜,放久了会发蔫,影响口感。”单首甲说。

这样的忙碌场景,每天都在上演。茼蒿、药芹、紫甘蓝、青椒、茄子等蔬菜,一年四季轮番种植、持续上市。

盐城市大丰区有“上海‘飞地’”之称。20世纪50年代开始,一群热血青年响应时代召唤,从上海来到盐城大丰这片土地参与农场建设,造就了盐城与上海情牵一线的特殊纽带。现今的大丰上海农场仍然是上海市民日常生活的“米袋子”“菜篮子”“奶罐子”,一年365天向上海供应农副产品。

(江苏盐城,上海农场内青贮收割粉碎机抢收春玉米青贮饲料。 视觉中国)

(江苏盐城,上海农场内青贮收割粉碎机抢收春玉米青贮饲料。 视觉中国)

“红烧大排、翡翠虾仁、蒜香生菜、番茄蛋汤、白米饭、橘子”,在盐城大丰“阳光定食”中央厨房生产和配送基地,这样一份标价13元的学生餐菜单上详细标注了每道菜品的具体克数、热量卡数和营养素占比,确保让孩子们每天吃得更安全、营养、健康。

据了解,“阳光定食”中央厨房及净菜加工配送项目实行订单生产与加工,服务上海、苏南等长三角地区,每年带动大丰当地几万吨禽、米、鱼、蛋、菇以及蔬菜等农产品的深加工和销售。

镜头再对准江苏省淮安市。近年来,淮安市积极开展“打包式”“一揽子”电商合作,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先后开设了一批“淮味千年”专营门店,推动品牌建设向实体化、专业化和规模化迈进。

如今的长三角农业共建合作,早已不限于“飞地”农场。今年,江苏省委一号文件要求,江苏要在更多领域、关键环节率先实现突破,牵引农业农村发展整体跃升。浙江省委一号文件提到要深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长三角农业交流合作,落实RCEP三年行动计划。安徽省委“一号文件”同样提到,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办好长三角绿色食品加工业(小岗)大会;落实与农业农村部合作框架协议,打造长三角高附加值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新建基地100个、总数达466个。

结对合作再升温

着力打造长三角共同富裕先行区

从浙江平湖到上海金山,310路公交车的“跨界点”,正是2019年10月浙沪边界农村公路上最后一根路桩拔除的地方。3年多过去,跨越省界的毗邻乡镇,又一次迎来共融的历史性时刻:今年3月,平湖市广陈镇、新仓镇和上海金山区廊下镇、吕巷镇、张堰镇组成的“田园五镇”,联合组建跨省市强村公司——浙江鑫平田园合作发展有限公司。浙沪交界处,这片总计255平方公里的区域,合力打造跨区域合作共赢新空间。

(《长三角田园五镇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发展规划》发布。)

(《长三角田园五镇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发展规划》发布。)

如今,五镇已累计发布合作项目260个,总投资超200亿元,共同成功举办了“田园五镇”农业农村创业创新大赛、浙沪半程马拉松赛、山塘论坛等系列活动,吸引了国内外一大批优质农业项目、农创客到这里落地落户、创业兴业。“田园五镇”已经成为浙沪两地合力推动乡村振兴中最耀眼的“金字招牌”之一。

2021年12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这对加速皖北振兴、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是重大的利好政策。长三角一体化推动了沪苏浙与皖北八对城市结对合作帮扶,近两年来多个领域的结对合作正在深入拓进。

其中,江苏省南京市帮扶安徽省滁州市、江苏省苏州市帮扶安徽省阜阳市、江苏省徐州市帮扶安徽省淮北市,结对帮扶期限为2021年至2030年。以苏阜在农业领域的结对合作为例,计划用十年时间探索推进农业协同发展。支持两市农产品龙头企业开展交流合作,支持苏州农产品龙头企业在阜阳投资建设“菜篮子”保供基地项目。

与南京毗邻的滁州也是如此。滁州南浦合作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南谯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李国斌介绍结对帮扶一年的成果:“我们与南京市浦口区共建50平方公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合作成立滁州南浦合作开发有限公司,双方协商约定了出资和收益分成比例,‘不算小账算大账’,为两地产业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两区在南谯先行规划1000亩“飞地”,打造特色园区。

皖北地区目前聚焦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大力开展了一系列现代农业新基建工程。沪苏浙城市也积极参与其中,合作开拓现代农业新基建呈现出良好态势和广阔前景,是长三角一体化的现代农业合作的新领域。

(安徽淮南:工人包装新鲜草莓销往长三角地区。视觉中国)

(安徽淮南:工人包装新鲜草莓销往长三角地区。视觉中国)

2022年5月19日,在推进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过程中,安徽省宿州市与阿里云合作开展宿州城市大脑数字农业项目建设,大力推进农业品牌化、电商化发展,推动农特产品迅速“链接”长三角等市场腹地,培育孵化了以“好念头”鸡蛋为代表的一批特色品牌,走出一条品牌突围的特色之路。2022年全市销往沪苏浙主要农产品和加工品670亿元,位居安徽省前列。

助力智慧农业建设

让更多技术落地应用

手机遥控温室环境,施肥机自动调节水肥比。走进浙江省嘉兴平湖农业经济开发区的绿迹数字农业生态工厂,几排高端大气的高规格连栋大棚便映入眼帘。

(平湖农业经济开发区高规格连栋大棚。 中国蓝新闻)

(平湖农业经济开发区高规格连栋大棚。 中国蓝新闻)

“我们采用成熟的沙培、气雾培和水培技术,种植西瓜、番茄、玉米、黄瓜和各种叶菜类作物。”浙江绿迹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余魁介绍说,占地120亩的园区内,只有一位管理员。在这里,余魁对园区的管控大多时候只需要依靠手机。

手机上点一点,两台无人驾驶机器就会按照设定线路穿梭在园区内,一个运输农产品,一个进行植培。打开手机中的App,他随时可以查看到12个大棚内的实时监测画面,大棚内实时智能调节的温度、光照情况,以及施肥机自动为每种农作物调配的水量、农药、氮、磷、钾等含量。

如果出现异常情况,他还可以通过手机实现远程人为干预,设定相关数值,从而调控大棚内的环境及施肥机的输出情况。但更多时候,“数字农业”早已替他完成了这一切——大棚会根据农作物的需要,主动打开或关闭遮阳篷,调节温度,让农作物处于最适宜的生长环境;施肥机也会智能调节水肥比,形成农作物需要的完美配方。

早在2001年,上海、浙江、江苏等地农科院率先谋划布局长三角区域农业科技合作,开创性地成立了长三角农科院科技兴农联合服务团,实现科技、人才资源在长三角区域的共享共用,推动长三角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今年3月17日,长三角智慧农业发展论坛在江苏省农科院举行,会上来自苏、沪、浙、皖的四家农业科研单位组成的长三角智慧农业创新联盟成立,将整合长三角地区智慧农业科技创新资源,协作攻关、优势互补,推动长三角地区农业的高质量发展。

“过去的创新都是技术驱动,而智慧农业具有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特点,相关技术一定要放在场景中应用才能得到检验,我们称它为‘场景+链式’的智慧农业的整体解决方案。”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信息所所长、智慧农业创新团队首席研究员任妮表示,长三角智慧农业创新联盟成立之后,将发挥各方创新优势,整合创新资源,共同打造一批“场景+链式”的智慧农业整体解决方案,在长三角地区打造一些智慧农业的应用场景,让更多技术能够落地应用。

 

原文链接:

https://jnews.xhby.net/v3/waparticles/10/njtk7epcs4Tqwfmf/1

    声明:所有来源为“常熟日报”和“常熟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12-52778455,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责任编辑:时韵秋]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