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新闻网首页

手机新闻网

新闻客户端

田埂上走出女子舞龙队 古里镇民间文化活动见闻

文/通讯员 邵兴元

舞龙,俗称“调龙灯”,是苏南地区流传于民间的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项目。但由于舞龙者消耗体力非常大,因此以前参加“调龙灯”的,只局限于男性。

为了在农村积极开展各种有益的文体活动,古里镇紫芙村去年10月出资4000多元,制作了两条约18米的长龙,添置了演出服装和锣鼓等乐器,组建了紫芙村舞龙队,其中一支男队舞的是黄龙,演出时身穿黄色民族服装;一支女队舞的是红龙,演出时身穿红色民族服装,每队有10名队员,另有6名锣鼓手。

紫芙村女子舞龙队的10名队员,年龄最大的70岁,最小的55岁,她们都是紫芙村的农民,以前在田里干活都是种田能手,后来跳广场舞又是一把好手,因此个个手脚灵活、精神饱满。成立初期,她们请支塘镇舞龙队的男队员来辅导,苦练了两天,大家累得腰酸背痛,满头大汗,但她们用“巾帼不让须眉”的不服输精神,硬是挺了下来,初步掌握了舞龙要领,以后每次演出前,至少再练半天。

要舞好一条龙,有三个人最关键,首先是拿“夜明珠”的,龙的每一个动作,都是通过她舞动“夜明珠”发出指令,而该队拿“夜明珠”的是白茆小学70岁的退休音乐教师葛秀英。她思维敏捷,节奏感强,动作矫健灵活,在她“夜明珠”的引领下,长龙变得栩栩如生。舞龙头的是65岁的张玉芬,她五端身材,浓眉大眼,力气很大,舞龙时,龙头紧盯着“夜明珠”,忽左忽右,忽上忽下,变化无穷,赢得观众阵阵掌声和喝彩声。舞龙梢的是55岁的仲妙芬,被人称为“机灵鬼”,舞龙时她跑得特别快,在她的密切配合下,一条红龙时而头盘尾,时而尾盘头,一会儿头穿尾,一会儿尾穿头,一会儿着地翻滚,一会儿长龙变成了“船”的造型,令人目不暇接。

紫芙村女子舞龙队自成立以来,每逢春节、元宵节,总是忙得不亦乐乎,她们进行街头巡演,还到中小学、菜市场,进社区,下农村,进工厂,为大家舞龙,把欢乐带给大家。虽然每次排练、每次义务演出都累得腰酸背痛,但大家毫无怨言,队员们都说,舞龙,既是文娱活动,又能锻炼身体,而且用汗水换取大家的快乐,值。

    声明:所有来源为“常熟日报”和“常熟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12-52778455,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责任编辑:薛冰青]

标签: 舞龙队 古里镇 田埂 民间文化 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