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新闻网首页

手机新闻网

新闻客户端

条条大道皆通艺术圣殿 两位老人学“艺”故事激励人心

文/本报记者 陈竞之

时尚海虞书画作品展上,两位老人的作品不期而遇。他们一位曾是田间劳作的农民,一位是教书育人的先生,两人人生经历不同,探寻艺术的道路也不同,但最终条条大道通“罗马”。而对如今的年轻人来说,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支持让他们前往艺术圣殿的路更近了。

温元林 学啥像啥晚年学画

A03 20150414004

海虞春天 温元林

温元林67岁,是王市一名普通的农民。他初中毕业后在农村待了一年后,就到常州武进一带摇船,后来又入了电影队放电影。结婚后,他在大队里做毛衣针,最后到供销社上班直到退休。也许是因为天资聪明,他学啥像啥,放电影需要放幻灯,他就学会做幻灯片;用竹篾做毛衣针,他又自然而然成为大家的技术指导。

最有趣的是,他既不是木匠也没学过手艺,第一次帮亲戚做的沙发却非常成功,被当时在王市中学教书的一位先生看到,对他的手艺赞不绝口,并请他做一口木箱子。木箱子做好后,先生送了他一幅4尺见方的苍鹰图。一次值班闲来无事,温元林用铅笔在小纸片上临摹起这幅图来,并把这幅图给先生看,先生惊呆了,还送他一本《芥子园画谱》和两支毛笔。这位先生就是后来走出常熟的文化人赵楷。此后,温元林就照着书用毛笔画了几次,并利用空墙作画,都得到了赵楷的高度评价。

不过,因为要种田、要养家,温元林直到60多岁才正式入老年大学学画。如今,他俨然大学“三好学生”,此次展览他既有画作又有书作入选。

沈凯新 年少气盛一度掷笔

A03 20150414003

毛泽东《念奴娇》一首 沈凯新

沈凯新71岁,是福山中学的一名语文老师。据回忆,他的艺术之旅同样坎坷。早年,他的艺术启蒙得益于文盲的老祖母。虽然祖母不识字,但是定下甚为严苛的家规:每天早上不写完三页大楷一页小楷不可去念书。于是沈凯新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墨在砚台结冰的季节,也要练。

1964年,高中毕业后,沈凯新赴南京宁海中学参加艺考,绘画作品被老师认可,收到了南京艺术学院的电话录取通知。然而到了8月,南京艺术学院通知,原本两个班60人要压缩到15人,沈凯新成为那“被裁”的45人之一。年少气盛的他义愤填膺,发誓“此生不再作画”,此后30多年,他当真没有再画过。

不过沈凯新将自己的艺术追求寄托在书法上。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常熟市书法家协会、福山书法分会、海虞书法协会先后建立,他在都在其间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995年,沈凯新的书法作品在江苏美术馆1号厅展出,并受到一致好评,他长舒一口气。“条条大道通罗马,是金子总会发光啊。”

如今,他退休在家,有更多时间钻研书法。他喜欢看着自己的书法作品出现各种大小牌匾上,或悬于友人家中。“被社会认可是我的最高追求。”沈凯新说。

姚新峰 尽己所能营造条件

画家姚新峰生于常熟,画中最多的就是童年时在海虞镇望虞河畔的那些“伙伴”。成名后,姚新峰衣锦还乡,仍梦想在乡间傍着竹篱笆修心写画。这个想法刚好与海虞镇政府“文化惠民”“文化强镇”的实践不谋而合。

于是2013年5月,江苏省首家乡镇私立美术馆——新峰美术馆在海虞镇开馆。该馆总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建有1500平方米的多功能展览厅,同时还设立了画家工作室、教室、艺术沙龙场所,免费向公众开放。镇政府采用“民办公助”方式,将文化产品真正意义上地送到了百姓家门口,大大丰富百姓文化生活。

“就像此次展览最大的意义在于将那些散落在本地各个岗位、各个年龄段的艺术爱好者们集结成队伍一样,新峰美术馆的存在,主要也是为大家搭建平台,便于共同学习、交流、展示。”姚新峰表示,在政府的不懈努力下,现在青年人学习艺术,比起老一辈书画爱好者的漫漫崎岖路来说,真是好得太多了。

    声明:所有来源为“常熟日报”和“常熟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12-52778455,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责任编辑:薛冰青]

标签: 通艺 人心 圣殿 条条 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