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新闻网首页

手机新闻网

新闻客户端

沧桑变化中触摸发展痕迹 ——本报记者带小记者追寻唐市古桥记忆

文/本报记者 邹磊 实习生 程一文 小记者 张朱添屿

在河道纵横、水网密布的沙家浜一带,桥每每五步一登、十步一跨,触目皆是。这里的桥有着不同的年代、用途、结构,它们或见证了千年的历史,或讲述着质朴的乡风。7月13日,本报记者 与小 记者 一起来到沙家浜镇唐市,看一看水乡的桥,听一听它的历史和故事。

穿过唐市老街沿河而上,便能看到唐市最有名的桥梁——北新桥。这座桥全长51米,以石灰石花岗岩为基础,拱圈采用分节纵联并列式砌法,是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它于清朝乾隆十五年建造,原名“永安桥”,在1790年移木为石。道光十八年,清政府重建此桥,改名为“北新桥”。由于北新桥是航运的重要枢纽,到了2010年10月,沙家浜镇人民政府花费170多万元对这座古桥进行了大规模修缮。常熟共有三座三孔石拱桥,但从规模、高度、跨径等诸多方面来说,北新桥可谓独占鳌头。

北新桥跨河而立,肃穆亲切。百姓枕河而居,与桥为邻。踏上桥,走上四十五级台阶,便来到桥顶。远眺唐市的市井,小巷交错,大树葱茏,居民在阴蔽处惬意闲谈。艳阳高照之下,水乡小镇透出明晃晃的安恬。距北新桥不远的飘香园内,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沈盈庭正在避暑纳凉。他曾任教于唐市中学,精通沙家浜桥梁的历史。

谈及沙家浜的桥,沈盈庭如数家珍。在沙家浜一带,有100多座形式各样的桥,其中较大部分集中在唐市境内。在唐市,有尤泾河、鱼连泾和金庄泾三条主干河流。尤泾河横穿唐市,是非常重要的水流系统。也因此,唐市最早叫“尤泾市”。鱼连泾是东西向的河流,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曾居于此。金庄泾地势低洼,水网交错,为便于交通,故桥梁众多。

“矗立在尤泾河上的并不只有北新桥这一座。”沈盈庭说,建立于明朝成化年间的中心桥是最早的一座桥梁,因位于镇中心而得名,原名“万安桥”。以它为定点的延伸方向,一南一北各坐落着南新桥和北新桥。

横跨于金桩浜之上的华阳桥是常熟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它镌刻着难能可贵的红色印记。华阳桥于乾隆五十七年建造,以石头为基础,原名“聚富桥”,是一座单孔石拱桥。抗日战争期间,新四军江南指挥部领导的主力部队之一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便是在华阳桥附近建立的组织部。“因为此处比较偏僻,便于隐蔽。一旦有紧急情况,部队可以立马到达金桩浜,安全方便。”沈盈庭说。

三塘址桥所记录的故事,则讲述了唐市百姓的质朴乡风。三塘址桥原名“永济桥”。这座成化年间初建的三孔木桩桥原是一座无名桥,是村民的必经之处。由于桥梁破旧狭小,经常有人落水。“有一次,乡绅殷洛阳看到一位老人在过木桥时不慎落水,就打算重修桥梁,以解村民出行之困。”沈盈庭说,到了天启年间,殷洛阳便在原址上独资新建了一座三孔石拱桥。为了纪念他积善行德的行为,村民将桥改名为“永济桥”。这段“乡绅建桥渡人造福乡梓”的佳话,也随着桥被载入了历史。

“永安、万安、万惠、聚富、永济……这些桥的本名无一不寓意美好,承载着老百姓对生活最简单质朴的祈愿。”沈盈庭说,唐市的这些桥历经了历史的风霜雨雪,不仅依然承担着往来通达的本职,而且铭刻着人类与自然从博弈到相偎的过程。桥送往人、哺育人,人建造桥、修葺桥,这是一份相互的厚重情义。

小 记者 感言

这次采访不仅让我提升了社会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还让我感受到了沙家浜深厚的历史底蕴。桥的多、美、久,更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水乡沙家浜在苏州的地位是非凡的,是独特的,更是不可取代的。在历史的沧桑变化中,我感受到了发展的脉搏。

    声明:所有来源为“常熟日报”和“常熟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12-52778455,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责任编辑:浦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