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新闻网首页

手机新闻网

新闻客户端

为了一江清水向东流 宜昌全方位推进长江生态大保护

文/本报记者 张雨嘉

宜昌“上控巴蜀,下引荆襄”,不仅是三峡坝区的生态屏障,更是长江流域生态敏感区,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指示精神,“三峡门户”宜昌正在奏响一曲长江大保护的“变奏曲”。

位于长江宜昌段下游的猇亭区是宜昌重要的化工区,全国最大的精细磷化工企业兴发集团坐落于此。初秋季节,走进厂区,两句标语映入眼帘:“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加快推进园区沿江关、转、搬三大工程”“加快转型升级,建设绿色园区”。江边紧邻配置车间的草地上绿意盎然,一排排绿树犹如“绿色卫兵”,守护着长江,一块展板告诉人们这里曾是化工车间,沿江曾经码头林立。

“绝不为生产总值牺牲生态颜值”。2017年,宜昌市制定实施《宜昌化工产业专项整治及转型升级三年行动方案》,“在2019年底长江及其支流岸线1公里范围内所有化工企业装置‘清零’”,实现1公里“留白”。江边的许多企业陆续开始拆除、后退、甚至整体搬迁。一年来,全市强力推进134家化工企业“关改搬”,首批依法关停25家化工企业。关闭矿山等206家,关停规模以上磷矿开采企业29家,压减磷矿产量70万吨。宜昌兴发集团从2017年开始,对企业临江生产设施进行拆除或整体搬迁,关停了临近长江的22套总价值12亿元的生产线,腾出了900多米长江岸线,并对拆除区域进行全面绿化。江堤上的4个排污口被关闭,实现了生产废水全封闭内循环处理。在“花园式”的兴发集团白沙河工业园,昔日高耸的烟囱消失了,一路之隔的香溪河水碧波荡漾,两岸青山绿意盎然。这座历经22年发展的老厂区,在绿色转型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兴发的产业结构已由单一磷化工向盐化工、硅化工延伸。“清零”背后不是对化工企业一关了之、一搬了之。按照围绕长江经济带发展“辩证法”改革指引,宜昌市打出理念、动能、结构、效能、机制“五个加速转换”组合拳,做好长江沿岸1公里“留白”的“减法”和“除法”,创新驱动加速动能转换的“加法”和转机制激发发展活力的“除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化。10亿元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引导基金顺势而立,引导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全力搞好员工转岗安置和社保接续工作。

自宜昌城区溯江而上30多公里就是闻名世界的三峡大坝,“三峡坝首第一村”太平溪镇许家冲村就在这里,20多年前1000多名三峡移民搬迁到这里,在此建立了新家园。昔日村民喜欢聚在江畔边唠家常,边洗衣物。伴随着“笃笃”的捣衣声,洗衣粉中的磷化物和有害物质也随之流入江水。2012年,村里引山泉水建了便民公共洗衣池,洗衣的污水进入村里的污水处理厂,经过净化后水质达到1级A的标准才能排放到长江。如今,为满足更多村民的需要,村里又对洗衣池进行扩容。“在这儿洗衣服使用的是统一的无磷洗衣粉,用水也都是免费的,村民都爱来这儿洗衣服。”许家冲村党支部书记朱崇军说。

在绿色环保理念熏陶下,库区移民转变的不仅仅是生活方式,太平溪镇宣传委员李宜峰介绍说,为了最大限度减少居民生产对长江的污染,政府正在引导农民从事“绿色产业”,太平溪镇正在打造“茶旅小镇”特色产业,如今太平溪镇的森林覆盖率已超过了80%,4万亩郁郁葱葱的茶园正在成为富民新载体,昔日渔民已上岸,转身成了茶农、农家乐业主、手艺人。从城市到农村,被长江水滋养,被绿色生态呵护的宜昌人都在投入保护中华民族母亲河的生态环保战。不管是三峡人家景区龙津溪畔,还是20公里城市滨江绿化大道的江滩上,总会发现被称为“三峡蚁工”的环保志愿者身影。来自各个行业的他们,常常三五成群,带着塑料袋,弯腰捡拾各种垃圾,所过之处,破瓶子、烂衣物、废弃袋都被清理,留下一片洁净。他们像蚂蚁一样众志成城,一点一点清运垃圾,给江滩带去美丽。去年,“三峡蚁工”捡走岸边垃圾多达200吨。

为了培育更多“环保新苗”,今年,宜昌又推出了全国首套生态公民教育校本教材,设立全国首个“生态市民日”,宜昌城区、远安县部分学校开设了《生态小公民》课堂,生态教育成了中小学生的“开学第一课”和“必修课”。

记者手记

宜昌担负着维护长江特别是三峡生态安全的特殊使命,着力推进长江宜昌段生态治理与修复,既有政府的规划引领,也有企业的全力支持,还有全市人民的热情参与。这场生态环保战不仅仅是简单粗暴地消除污染源,而是循序渐进地引导各类污染主体进行转变和升级,让每个市民理解和认同环保所带来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自觉参与环保事业。这值得我们借鉴。

    声明:所有来源为“常熟日报”和“常熟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12-52778455,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责任编辑:浦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