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新闻网首页

手机新闻网

新闻客户端

双轮驱动驶入高质量发展新航道 常熟构建“三个为主”发展格局

文/本报记者 戴晓怡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日前科技部举行的全国县域创新驱动发展会上,常熟入围首批52个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并作为先进典型上台介绍经验。作为江苏省科技创新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县市,常熟多年来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创新双轮驱动,形成了GDP增长以创新型经济为主,收入结构以高质量为主,增长动力以创新驱动为主“三个为主”发展格局,走在全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第一方阵。

释放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民营科技企业是“主力军”。江苏华益科技有限公司原本是一家化工原料企业,在常熟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企业成功进行技术革新,实现产业升级,从传统化工企业转变成全球不超过4家能生产18氧水这种生物医疗试剂的顶级企业之一。日前,记者在公司生产车间看到,蒸馏塔内正在生产这种用于医疗领域的18氧水,这种水看起来无异于普通水,却是医学显影剂的重要原材料。“整个塔要进行2000多次的汽化、冷凝、汽化、冷凝交换,里面的水经过一年时间才能成为PET-CT检查早期肿瘤的显影剂。”公司车间主任双家磊介绍,以前这个显影剂都需要进口,病人做一次这样的检查得花费1万多元,现在国产做一次检查只需7000元左右。

凭借特殊工艺,江苏华益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已实现多种同位素水的开发,18氧水的销售更是占到了全球市场份额的5%。成立之初,公司还只是一家传统化工企业,2003年,为摆脱落后产能,避免生产对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公司开始谋划转型升级,依托原有产业基础,向同位素分离领域迈进。相关部门了解情况后,多次赴企业进行实地辅导,帮助企业申报科技项目,享受转型升级带来的政策“红利”。公司两次获得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支持金额达1900万元。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公司引进专业人才团队,建设院士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把经营范围转向生物医药,每年研发投入超过1000万元。公司副总经理徐志红告诉记者,同位素分离是目前整个化工分离领域最难的体系之一,要设计一个很合适的工艺才能让这个装置平稳运行。“现在的思路就是逐渐压缩化工的份额,把更多的心思放在未来增长趋势更高的一些产品的开发上。”徐志红说。

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改革服务机制是“助推器”。作为全市创新发展的“主阵地”,常熟高新区积极实施创新驱动,优化大学研究院管理,加快实施市场化改造,在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常熟研发产业创新基地建成了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先进金属材料及应用技术研究所、北京大学分子工程苏南研究院、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智能液晶技术研究所三家符合市场运行机制的新型研发机构。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先进金属材料及应用技术研究所由市政府、项目团队、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三方共建,成立以后完成了以核心能力、运营机制、商业模式为重点的研发体系策划,建立了研发、孵化、投资“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体系。“让核心团队能够持股的市场化运行机制为我们的研发团队猎聘到大量人才,也吸引了真正有产业化研究能力和项目的人才加入,让我们的团队具备了研发能力和创业能力。”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先进金属材料及应用技术研究所副院长胡传实说,体制机制创新与当地政府提供的产业配套和政府服务创造的良好创新环境密不可分,未来他们将在五年内形成市场化竞争能力,成为可持续经营的一流研究所。

北京大学分子工程苏南研究院是一家由北京大学、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市政府三方共建的研发机构,其核心业务是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医药等领域应用技术开发与成果转化,最终实现产业化应用推广。北京大学这块金字招牌为何会选择和一个县级市合作?北京大学分子工程苏南研究院执行院长陈继涛说,他们曾经去过很多地级市调研,综合地方经济发展能力和政府创新发展思路的考量,他们最终选定常熟。除了常熟的产业和区域发展优势,选择常熟更是因为常熟地方政府的创新理念和产业发展角度与他们相契合。同时,服务型政府给予的一系列政策,让他们可以放下思想包袱,大胆开展体制机制创新,通过引入市场化管理机制,三方及苏南研究院运营团队共同成立运营管理公司。“通过这种团队控股的模式面向市场选择具有应用前景的项目进行孵化,可以让我们在将来实现自我造血功能。”陈继涛说,他们具有北京大学创新成果转化和校友创业的优质项目源,在技术委员会论证机制下,市场产业开发人员和整个投资团队都能参与到项目的评选中,为优质项目的选择严格把关。“未来我们将加大与项目团队、北京大学和市政府的共同合作,致力于成为面向市场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研发机构。”陈继涛说。

近年来,常熟大力探索创新驱动发展的有效路径,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400亿元,新兴产业和主导产业产值占规上比重均超过50%,全市共有高新技术企业436家,企业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的比重达1.41%,科技进步贡献率超64%。2019年,常熟将加快完善体制机制,推进国家首批创新型县市建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重点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竞争力强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推进大中型企业和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菱创智能制造产业园、蒲公英加速器、人工智能产业园建设,完善产学研组织机制等,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创新双轮驱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声明:所有来源为“常熟日报”和“常熟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12-52778455,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责任编辑:浦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