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新闻网首页

手机新闻网

新闻客户端

用行动诠释新时代新闻精神 ——记市广电总台《午间风》栏目部主任王宏

文/本报记者 张雨嘉

身着一袭黑色正装,依旧掩盖不住满身散发出的少女气息,侃侃而谈中尽显冷静和自信,却也不失欢快和分寸。作为一名新闻人,王宏认为能将自己的爱好和职业深度融合是此生最大的幸运,也正是因为对工作发自内心的喜爱,使得她在近25年的职业生涯中始终保持着最初的热忱。

众所周知,新闻工作不像一般8小时坐班制的工作,有清晰的上下班界限,一接到新闻采访任务就需马上出发。在外人眼里,这是一种职业牺牲,在王宏眼里,这是一种职业属性,谈不上牺牲。从业近25年来,王宏一直用行动证明着自己对这份职业的认同感从未减少。狮子座流星雨爆发时,正经历一周新闻早班的王宏忘记了疲惫与困顿,和天文爱好者们在寒风中苦等一夜,采访到第一手资料,凌晨时又赶回电台写稿,并在清晨六点早新闻中准时将新闻发出,让听众在第一时间获知流星雨与常熟的美丽邂逅,而她自己却因受寒连发了三天高烧。王宏记不清为工作放弃了多少个节假日,在她看来,新闻的动力就是一种取之不尽的激情,是一种寻找思想追求真实的运动状态。记者不仅是一种早起晚归的职业,更是一种思想走向的代言人,同时还意味着一种良知和责任。当白茆白血病患者徐健钰成功与台湾慈济骨髓库骨髓捐献志愿者配对成功,将在苏州接受骨髓移植的消息传来时,刚结束一天随车广播线路踏勘的王宏,接到台内采访任务后,二话没说,与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一起连夜赶往苏州采访,并于次日凌晨赶回台内赶制特别节目,打破常规在当天早新闻中推出大板块直播关注。近50分钟的直播报道和连线采访,将这次骨髓移植情况呈现给市民,获得了强烈的社会反响。直播过程中,捐助、慰问、捐髓咨询热线不断,节目的播出吸引、带动了一大批市民关注刚刚起步的骨髓捐献,其中不少市民表达了志愿捐髓的意愿。

即使工作强度如此巨大,王宏也没有甩开家庭。在王宏的朋友圈里,既有积极工作的状态分享,也不乏与家人愉快相处的日常点滴。王宏似乎总是保持着最好的状态,到了上班时间就迅速进入工作状态,下班以后就全身心陪伴家人。王宏始终认真地扮演着每一个角色,记者、播音员、妈妈、妻子和女儿……即使当电台行业跌至低谷时,她也没有退缩。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电视机的普及,收听电台的人逐渐减少。看到了电台行业逐渐没落的趋势,王宏还是毅然踏入了这个行业的大门。王宏认为,最重要的是清楚自己喜欢干什么、能干什么,一旦决定了就认真去做,而不是一味聚焦于行业的好坏变迁。身处行业中,需要做的是在行业持续走高时不浮躁,踏实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在行业走下坡路的时候重新思考,寻找突破口,谋求发展。2014年,恰逢新媒体发展大潮来临,传统的幕后播音无法再吸引听众,只有充分考虑听众的需求和感受,才能重新激起市民对广播的热爱。经过前期的精心策划,王宏和同事与市纪委共同策划推出大型乡镇问政直播节目——常熟市政风行风热线基层行,拉近了与群众之间的“最后一公里”,而这档节目也开创了全省政风行风热线走进乡镇全媒体运行模式的先河。节目播出后在市民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不少市民表示,“直通车”问政模式的开启不仅畅通了与民沟通的渠道,更于无形中架起了一座顺达通畅的“连心桥”。如今,这档节目已进入第5年,并已成为常态化问政节目。

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王宏还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早在1997年她就开始参加无偿献血并坚持至今。同时,她努力发挥广播这一公共宣传媒体的作用,制作撰写了相关的报道、专题,呼吁带动更多市民积极参与。她还加入了中华骨髓库,成为一名骨髓捐献志愿者。面对越来越多的荣誉,王宏并未忘记当初为什么选择新闻这份事业。她依然记得工作第二年采访常德盛时的情景——着装简朴,一双布鞋映入眼帘,全然没有一般村里领导的做派。20多年后再采访常德盛,他还是着装朴素,一双布鞋,见面热情礼貌。在常德盛身上,王宏看到了这个人物最朴质的本质——始终坚守着一颗赤子之心。20多年来,王宏也默默秉承了这份对工作的初心。她诠释着一代人的新闻梦想,肩负起时代赋予的新闻使命,在新闻传媒这条道路上一往无前地行走。

    声明:所有来源为“常熟日报”和“常熟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12-52778455,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责任编辑:浦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