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新闻网首页

手机新闻网

新闻客户端

河泾古街织就金唐市 红色沙家浜底蕴深故事多

文/本报记者 严婷

沙家浜镇文化底蕴深厚,境内有唐市、横泾两座古镇,复社先驱杨彝、藏书家毛晋定居于此,明清时期产生进士举人40人。抗战时期沙家浜成为苏常太抗日游击根据地中心,新四军在此留下了战斗足迹,而以沙家浜革命故事为原型创作的现代京剧 《沙家浜》更是唱响大江南北,沙家浜因此闻名遐迩。

唐市距城区18公里,位于市境南部。《重修常昭合志》中记载:“东唐市,旧名尤泾市,明正统初,居民唐氏招商成市。市跨尤泾,东临金庄泾,西临语濂泾,距城三十余里,河东、西街各一道,又北廊下街一道。”唐市之名由此而来。唐市集镇有“朗城秋月”“市泽孝迹”“凤基园”等名胜古迹及唐代“唐市学派”创始人杨彝、明代进士翰林编修严讷等历史名人,因人文荟萃,富甲一方,被誉为“金唐市”。而由于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河网交错,鱼虾繁多,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商贾云集,历史上曾有“东乡十八镇,唐市第一镇”之说。

在唐市有条繁荣街,繁荣街为明代所建,靠尤泾河南北走向临水而建,因街在市河东边,民间俗称河东街,又因街市繁荣,又被称为繁荣街。繁荣街上有条石板街,由繁荣桥起至南新桥,约400米长度。石板街傍水而建,整条街由花岗岩石条板横铺而成。石条板共有586块,每块石板长120厘米,宽70厘米。现在的石板街被岁月磨去了原有的棱角,街面光滑溜秋的,杨彝纪念馆就位于石板街51号。

有了河东街,自然就会有河西街,不过河西街也同河东街一样已是昔名,现在的河西街叫中心街。在中心街上有不少保存完整的历史建筑,例如,中心街126号是原唐市邮电支局,属于民国时期建筑,占地面积112平方米,建筑面积176平方米,两层楼房,前街后院,保存着解放初期农村邮电支局的原貌,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清代进士苏翔凤故居位于中心街28号,建筑面积538平方米,两层楼房,前街后院,雕刻门楼保存基本完整,属于清代时期建筑,现为民居,也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中心街94号是一栋独具明清特色的居民建筑,雕刻门楼保存依旧完整,为清乾隆甲子举人、乐亭知县谭见龙居所。

沙家浜的古镇除了唐市外,还有一处名为横泾。横泾集镇东部有南北流向的西塘河,其支流横泾河横贯集镇中部,集镇由此而名。《重修常昭合志》载:“横泾,在昆承湖南,距城十八里,南北两岸街。有祟福寺、现莲庵、药王庙。附近小村庄有绿深泾、新泾、七星桥。”横泾距城区16公里,地处昆承湖东南边缘,因昆承湖又名东湖,俗称东湖南横泾。南宋宝祐二年(1254年),横泾河两岸已有零星小村落,后逐渐发展成为农村小集镇。宣统二年 (1910年)设横泾乡。1956年北桥、罗荡一带并入横泾乡。1957年横泾、新南合并为横泾乡。1958年9月建横泾公社。1981年5月改为芦荡公社。1992年,撤芦荡乡,建沙家浜镇。2003年6月,唐市、沙家浜两镇合并为沙家浜镇。

横泾集镇寺庙庵居多,在《常熟市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中,关于崇福庵的记录则更详细。崇福庵位于沙家浜镇西部横泾村,崇福庵始建于南宋嘉泰年间(1201-1204年)。嘉熙二年(1238年),僧守义重建。明成化元年(1465年)重修。正德八年 (1513年)重建,立有 《重修崇福庵佛殿记》碑。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里人桑氏重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仅存前殿三间。1999至2000年重建,并改称“崇福寺”。占地约5亩,基本保持其原有建筑风格。

《重建崇福庵佛殿记》碑成于明正德八年 (1513年)中秋,为里人工部员外郎钱仁夫撰文,著名书法家祝允明书。碑高145厘米,宽76厘米,厚17.5厘米。上半部镌刻篆书《重建崇福庵佛殿记》,左右镌刻双鹿纹,线条流畅,神态生动;下半部为楷书碑记,共20行,501字,内容主要记述崇福庵佛殿修建始末。祝书流传以狂草居多,楷书罕见,此碑为其中年力作和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声明:所有来源为“常熟日报”和“常熟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12-52778455,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责任编辑:浦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