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新闻网首页

手机新闻网

新闻客户端

共同追求淳朴公益人生 ——记义工夫妇沈军民盛丽亚

图:沈军民(右三)盛丽亚(右一)在做公益。

图:沈军民(右三)盛丽亚(右一)在做公益。

文/本报记者 张雨嘉

在常熟众多公益队伍里,有一对夫妻,各自带领了一支义工团队,一步一个脚印走过了五六个年头。于他们而言,做公益是一种让自己感到快乐的生活方式。

这对夫妻丈夫名叫沈军民,是集贤里义工社的理事长,妻子名叫盛丽亚,是梅李聚沙成塔爱心团的副理事长。经营生意的夫妻俩经过数十年的打拼,生活渐渐富裕起来,然而心灵却渐感空虚干涸。2013年的一天,夫妻俩回家时,发现家门口的大道上停着几辆面包车,旁边就是早期的支塘镇敬老院。怀揣好奇心,夫妻俩走进敬老院一看,发现有许多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带了生活用品和面包蛋糕等小吃来慰问老人。这些志愿者的带头人名叫李晓东,便是日后梅李聚沙成塔爱心团的理事长。一番交谈后,夫妻俩被李晓东自发做公益的行为所感染吸引,表示想加入李晓东的义工团队,三人也因此成为了好朋友。

那时,常熟还没有成立大型专业的义工组织,做各类公益活动都是由民间个人小规模自发组织的,所做的活动也相对单一,没有固定的时间安排,也没有形成常态化的活动机制。沈军民夫妻俩开始做公益活动时,想法很简单,只是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夫妻俩始终觉得自己做公益没什么了不起的,因为并未因做公益而影响到工作,顾不上家庭,只是利用空余时间,以一种自己认为最舒服的方式出钱出力,助人乐己。从接触早期的公益活动开始,夫妻俩便再没退出过公益圈子,他们一边践行公益,一边理解公益,传递着志愿精神。

“做公益不在于一朝一夕,真正的公益必定会聚沙成塔、细水长流。”沈军民说。集贤里义工社的诞生便是这句话的映射。从最初自己购买一些食品物品给敬老院的老人,抽空去敬老院陪老人聊天,帮老人打扫卫生,到结对一些本地的孩子陪伴他们共同成长,夫妻俩做的都是默默无闻的小范围公益活动,却都乐在其中。对于一些有可能会出名的公益活动,夫妻俩开始时表现出坚决的拒绝态度。“做公益本身是一件正能量的事情,正因如此,所以才能给予自己正面的影响,带给受助人和社会正面的力量,一旦做公益的目的不纯粹,最后的效果也会适得其反。”沈军民说。然而,“天不遂人愿”,夫妻俩本想一辈子默默无闻地将公益进行到底,但两三年做下来,夫妻俩帮助了不下百人,热心无私的风评在本地人民之间传颂,他们也受到了各界爱心人士的关注和支持。随着义工队伍里的成员越来越多,沈军民也开始反思,或许众人拾柴才能火焰高涨,一个人做公益只能帮助很小一部分人,而发动社会的公益力量不仅能帮助更多的人,还能在全社会形成一股爱与奉献的正能量。

2014年开始,越来越多的民间公益团队向着更专业规范化的社会组织发展,夫妻俩的好朋友李晓东在这一年注册成立了梅李聚沙成塔爱心团,将身边的义工力量整合起来,做更专业的服务项目,真正让受助者得到细致关怀,走出困境。沈军民也开始斟酌着注册成立规范的义工团队,将公益事业长久地做下去,于是集贤里义工社在2016年诞生了。集贤里义工社虽是一个年轻的大家庭,成立三年却发展了200名成员。这200个义工来自各行各业,上至60岁下至20岁,其中有退休的医生和护士,有药店的老板,有家电维修员,有个体户,有在职教师,有大学生,有理发师,还有敬老院的工作人员。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而空闲时间几乎是错开的,所以无论组织什么活动,在义工社总能找到相对应的人。

无论是集贤里义工社还是梅李聚沙成塔爱心团,两个义工团队都靠着强大的凝聚力吸引着越来越多志同道合的人加入,其中有许多还是曾经的受助者。这些义工在参加公益活动时,还喜欢带上自己的孩子,让做公益成为一种家庭教育的方式。如今,沈军民和盛丽亚除了工作,剩下的时间几乎都花在了义工团队上。每一次穿上红马甲的经历都在夫妻俩的心里烙下了不同的印记,逐渐沉淀为厚重的人生感悟。“做了公益后,心境开阔了,找到了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也明白了这样简单而丰富的生活正是自己发自内心渴望的。”沈军民说。

    声明:所有来源为“常熟日报”和“常熟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12-52778455,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责任编辑:浦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