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新闻网首页

手机新闻网

新闻客户端

大桥圆梦

图:上世纪80年代的摆渡船。

图:上世纪80年代的摆渡船。

图:如今的苏通大桥。

图:如今的苏通大桥。

作为土生土长在长江边的人,周培岐目睹了苏通大桥的从无到有,也见证了苏通大桥的辉煌历程。

周培岐喝着长江水长大。儿时,每年夏季他就会和一帮伙伴到长江边玩,望着长江畅想两地要是有座大桥该多方便。上世纪80年代初,他参加工作后要常去苏北办事,早晨5时多就要出发,步行一个半小时到浒浦港乘摆渡船。记得那时候的摆渡船是木质的,里面能坐20多人,船的顶棚可以存放自行车和货物。木船要航行一个半小时去南通营船港,来回费时费力很不方便,遇到大风大浪就得停航。

常熟汽渡是1992年10月通渡的,当时每天摆渡200辆汽车,到2008年5月,平均日过渡车辆近4000辆,营业收入有三四十万元。汽渡船在当时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两地的经济发展。

为了让苏北苏南更好地协同发展,2003年6月选址在碧溪新区建造一座跨江大桥。周培岐还记得建桥测量的宋工程师还住在他家里,共有4位工程师参与测量。当时,周培岐已经在常通汽渡公司工作。

建设苏通大桥是国家战略建设目标之一,周培岐也加入到了建设大桥的大军中,担任汽渡公司现场负责人,协助调度汽渡船的运输。因为浇灌主桥墩需要24小时不间断施工,建设大桥租用了两条渡船,每条渡船装运混凝土运输车9辆,连续24小时不间断运输,圆满完成了浇灌任务。现在宏伟的苏通大桥对两地经济高速发展起到了助推作用,从2008年5月24日通桥时过渡1万多辆汽车到现在日平均过渡10.24万辆车,周培岐不时感慨伟大的祖国日益繁荣。有了汽渡,有了大桥,圆了儿时的梦,作为亲历者,周培岐直言老百姓生活的幸福指数更高了。

本报记者 陈瑜琳 高鹏摄

    声明:所有来源为“常熟日报”和“常熟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12-52778455,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责任编辑:浦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