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新闻网首页

手机新闻网

新闻客户端

一针一线传承常熟花边 ——记翁同龢纪念馆文化志愿者谢燕月

图:谢燕月(左)正在教授花边技艺。

图:谢燕月(左)正在教授花边技艺。

文/本报记者 戴晏

花边对很多常熟人而言都不陌生,这项传统技艺曾盛极一时,后却因时代变迁面临诸多困境。从2013年起,谢燕月便走上了弘扬、传承、创新常熟花边的志愿者之路,至今已开展常熟花边技艺传承活动150多次,培训人数5000多人,培育了数十个花边爱好者团体,让常熟花边这门传统技艺焕发出全新的光彩。

谢燕月是常熟市中学的一名美术教师,她从小就对花边有着浓厚兴趣,并深谙它的制作方法。2013年,谢燕月准备上一堂与常熟花边相关的美术公开课,却发现常熟花边的印迹已经难以寻觅,就连收集资料都十分困难。想到自己熟知且喜爱的这门技艺正面临失传的困境,她便决定要为常熟花边传承做一些力所能及之事。刚开始,谢燕月选择的对象是自己的学生,她在学校开设常熟花边兴趣班,在高一、高二年级开设常熟花边艺术欣赏和制作课程,让学生认识花边、接触花边、爱上花边,并成功在学校举办了首届师生花边作品展。

仅有在校学生的参与还远远不够,谢燕月希望常熟花边能被更多人所知晓。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别出心裁地把花边技艺融入到了女士包包的制作中,当她把制作的第一个红色花边小包照片发到微信朋友圈之后,很快引来一片点赞,很多朋友都想向她请教花边包的制作方法。2014年11月,谢燕月正式开始义务教授制作常熟花边,创建了花边爱好者微信群和“五月花语”微信公众号。每到周末,学员们就会到她家中接受免费“培训”,每一期的学习内容、基础针法也会上传到微信公众号里。随着影响力不断扩大,这个微信群现在已经吸引了近300人加入,因场地有限,学习教室也从谢燕月家搬到了民盟常熟市委会议室。“要让常熟花边重焕光彩,就要让它走入现代人的生活,所以创新必不可少。”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她拥有良好的绘画、色彩、设计功底,具备了在传统花边工艺基础上创新的能力。在她的带领下,两百余名“绣娘”从游茎、扣边、打子等基本的针法学起,开发出了贝壳包、笔袋、口金包、饺子包、绣花镜、香包、靠垫等多种款式新颖的常熟花边饰品。

2015年5月,民盟常熟花边传习基地成立,身为基地负责人的谢燕月和其他几位志愿者带着花边创意新品参加了翁同龢纪念馆举办的龢印象·文创集市。集市上,谢燕月的花边包备受青睐,还吸引了很多孩子的目光,她还在现场教孩子们做了绣花粽子香囊,收获了一批“小粉丝”。此后,谢燕月也加入了翁同龢纪念馆文化志愿者的队伍中,通过各式各样的活动推广常熟花边技艺。

保护传承技艺之余,谢燕月也不忘奉献爱心。2015年,民盟常熟市委举办了花边包爱心拍卖活动,她和学员们把绣制的50余件常熟花边创意作品奉献出来,将拍得的5000多元善款全数捐助给困难学生家庭。2017年、2018年她又先后两次组织花边爱心义卖活动,筹得善款超过1.3万元,将其全部捐给了常熟花边发源地碧溪新区的贫困学生。“我对花边技艺的感情比较深,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门技艺一直传承下去。”谢燕月说。

    声明:所有来源为“常熟日报”和“常熟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12-52778455,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责任编辑:浦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