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新闻网首页

手机新闻网

新闻客户端

本市开设“两会局长通道”

常熟日报讯(融媒记者 徐鹤 张雨嘉 张绿漪 冯碧珩)今年市两会期间,本市开设了“两会局长通道”,邀请政府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直面镜头,回答媒体采访,回应社会关切。

1月7日,在常熟会议中心,市发改委、工信局、民政局、资规局、农业农村局、文体旅局负责人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热点接受媒体采访。

picture (10)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 阚国良

问:“十四五”规划的中心词是美丽常熟,从全局视角来看,美丽常熟建设将给全市人民带来怎样的新气象?

答:“十四五”规划中,常熟的城市定位和发展目标就是“六美集大美、幸福新常熟”,美丽常熟是“十四五”规划的核心所在。我们的美丽常熟,不但是看上去美,更重要的是通过有效的路径和有力的措施,实现表里如一的美和真真切切的美,能让老百姓的生活变得更美,让老百姓更幸福。比如,我们将构建集约高效的空间美图,不仅仅要做优做强主城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更要全面升级教育、医疗、消费等城市现代服务功能,这些都和百姓生活密切相关;我们还要建设功能完备的时尚美城,重点要建立一个外联内畅、多层次、立体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有高铁、有城铁、有更加密集的公路网络,老百姓的出行更加方便;再比如,我们要打造安全环保的清新美景,未来五年要确保大气、水、土壤、绿化等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为此我们既要强化源头监管,坚决不让有污染、不安全的企业进来,又要提升污染防治能力,保护改善生态环境,让常熟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百姓生活更舒心。除了刚才讲到的美图、美城、美景,还有创新美业、精品美游、文明美德等。可以说,这“六美”是一个有机整体,涵盖了常熟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相信经过全市百万人民的共同努力,蓝图一定会变成现实,一定会让全市人民的生活水平再上新台阶。

问:要推动实现六个美,发改委在产业布局方面是如何考虑的?

答:“六美”中有一项内容是壮大绿色开放的创新美业。“十四五”期间,我们的产业布局还是要“两条腿走路”,坚持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并重,存量优化和增量扩大并举。市委、市政府确定了“354”的新型产业发展体系。所谓“3”,就是做强做优我们现有的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纺织服装三大支柱产业,通过技术创新、产业链延伸等,不断增强其发展活力,提升对全市经济的支撑力度;所谓“5”,就是大力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物流物贸、数字经济、氢燃料电池等五大重点产业,这些产业虽然目前在常熟体量不大,但是未来几年可能呈几何级增长,发展潜力巨大,完全有可能形成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新兴产业集群;所谓“4”,就是改造提升智能货架、高端无纺、现代氟材料、玻璃模具等四大特色产业,引导这些企业向高附加值领域转型升级,进一步提升市场占有率。

全面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picture (11)

市民政局党委书记、局长 王钢

问:2020年,本市多了不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这些机构建成投用后,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答:近年来,本市着力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特别是在机构养老方面,古里镇、梅李镇、常福街道、虞山街道率先建成以医疗护理为主、专业社会力量运营、具有保障功能的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目前,全市已建成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6家,在建5家,2家即将开工建设,预计到2022年底可全部建成,实现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布局全覆盖,使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床位总数达到3800张。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的建成,大大提高了养老机构的收住能力,改变了城区养老机构“一床难求”的局面,更多有护理需求的老人可以有更多、更优的选择。

另外,新出台的《常熟市扶持养老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对特殊困难老人入住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的优惠政策进行了明确,让特殊困难老人“住得进、住得起”养老机构。同时,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的建成,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养老机构相互竞争、良性发展,促进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推动全市养老服务健康规范有序发展。

问:本市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下一步的重点工作措施有哪些?

答:“十四五”时期,常熟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高质量全面协调推进养老服务发展。一是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建设机构社区居家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增设为老年人提供全托照料、健康管理、康复护理、文教娱乐、精神慰藉、“养老顾问”等功能的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连通机构、社区养老资源向居家延伸衔接的“断点”,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二是进一步提升养老服务能力。提升养老服务软实力,着力做好社区、居家医养康养深度融合这篇文章;提升养老服务队伍社会地位和待遇保障,“筑巢引凤”,开展养老服务队伍能力提升和职业化体系建设,“引凤筑巢”。三是进一步推进养老服务产业化发展。在做好政府保基本兜底线的基础上,优化养老营商环境,发展养老服务产业,促进养老事业产业均衡发展。

共建美丽宜居新农村

picture (12)

市农业农村局党委书记、局长 邓国华

问:2020年,农业农村局重点在哪些方面推进“千村美居”工程?

答:“千村美居”工程是市委、市政府顺应群众百姓对改善农村生活美好期待而作出的重大决策。通过各类创建工作,常熟已建成各级各类“美丽村庄”2046个,环境面貌得到进一步提升。下阶段,我们将围绕给群众百姓营造一个舒适、优美、有序的生活环境这个目标,通过2到3年的时间来实现美丽宜居村庄建设全覆盖。在建设中,我们要把握住“普惠性”这个原则,因村制宜、立足普惠,重点做好面广量大的“宜居”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要突出打造重点亮点,将一些特色亮点村庄打造成示范点,形成示范区、示范带,在农村形成一道道美丽的风景。要为工程推出长效法,在政府组织推动的同时,动员广大农民群众自发参与其中。

问:建设好村庄后,有越来越多年轻人回乡,2020年您看到的变化是什么?

答:通过这几年的“千村美居”工程建设,农村的房子变美了,道路宽敞了,河道清澈了,绿化增多了,车子好停了,设施完善了,干群关系也亲切了,美丽宜居的新农村正在成为常熟人的向往之地,很多青年人现在都愿意回到乡村去居住。这为我们今后推进这项工作进一步树立了信心。

问:新一年的农业生产面临诸多挑战,常熟的农业生产将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答:2021年是“十四五”新征程的第一年,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一年。我们将做到三个突出。一是突出“稳转增”,增加有效的粮食供应面积,提高粮食的产量;在生猪保供方面要实现猪肉自给率达到30%;蔬菜自给率要实现100%。二是突出“老转新”,今年将把市政府出台的促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政策贯彻落实到位,同时推进优质稻米、绿色蔬菜、田美乡村等示范片区创建,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程度。三是突出“一转三”,充分发挥本市一二三产融合方面的特色亮点,引进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依托农业资源优势,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进一步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推动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

picture (13)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委书记、局长 马建峰

问: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美丽常熟建设的起步之年,对于“六美”中的创新美业,您是如何理解的?它描绘了怎样的图景?

答:创新美业是围绕“354”产业布局,全力做好传统优势产业的转型文章、新兴产业的增量文章、传统特色产业的变量文章。通过育新提旧、补链延链和强链,来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现代化水平。未来,我们的产业结构会迈向高端化、品牌化,传统产业的发展带动性会越来越强,新兴产业的规模效应会越来越大,真正实现产业美、业态优、经济强。

问:在未来的经济转型中,如何推动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三年全覆盖?

答:我们将启动新一轮产业升级工程,引导大中小企业“总动员”,让支柱产业持续发力,优势产业全速转型,打造苏州制造“常熟样本”。我们将启动企业智能化、数字化成熟度摸排调研,并按照基础提升、数字赋能、标杆打造、经验输出4个类别开展指导服务;明确3年完成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项目3000个的计划,按照每年1000个的数量进行任务倒排,保证序时进度和完成质量;出台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若干措施和实施方案,支持企业转型,壮大平台服务,构建创新生态;组建专班,全力保障推进。我们将尽快组建市级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领导小组,联合产业联盟协会、金融机构等直达一线开展服务,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百米”。

问:在加快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常熟为什么行?有哪些产业发展新动能已经形成?

答:本市“354”产业不断涌现发展新动能,特别是三大支柱产业,有效形成了新的发展模式。在纺织服装领域,柔性化生产、定制化生产在行业内开始普及,部分先行企业实现了新旧动能的转换;在装备制造领域,企业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应用快速发展,“生产智能化+产业数字化”的发展新模式实现了全产业链拓展和服务输出;在汽车及零部件领域,智能车间、智能工厂以及工业互联网标杆企业建成数量明显增多,以“数智综合赋能”为基础的生产结构和管理模式已在头部和腰部企业中形成,大大增强了企业适应市场变化、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

围绕“十四五”发展主线打造空间美图

picture (14)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 俞翔

问:新一年,我们将如何描绘空间美图,为美丽常熟建设提供空间保障?

答:集约高效的空间美图,对于我局来说就是高质量编制好国土空间规划。国土空间规划是一项全新的规划,是规划编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它是融合了城规、土规、环境保护规划等内容、多规合一的一个规划,它将重点关注生态生产生活“三生”空间的融合,落图落地的话就是要划定好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线和城镇开发边界这“三线”。生态保护红线就是要实施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政策,红线内的基本农田都要逐步退出,目前常熟划定了四块国家级生态红线的区域。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线也在研究调整方案,在总量不减少的前提下,注重提升质量,破解基本农田碎片化的现象,让其集中连片。城镇开发边界是集中进行城市建设的区域,是建设用地的主要集中区域,也是二产和城市经济集中的区域。目前本市建设用地有两个特点,一是总量大,我们建设用地占市域面积的比例已超过30%,达到了很高的比例;二是较为分散,点状的建设用地分布于全市域。所以我们这次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就是在建设用地增量很小的情况下优化市域建设用地空间布局,整理移位归并零星的建设用地,将其移到城镇开发边界内,移到区位更好的地方,产生更大的集聚效应。同时我们也考虑惠及民生,在交通规划方面,结合当前深化“四网融合”轨道交通体系开展规划,积极完善常熟交通配套。在社会事业专项规划方面,逐步构建15分钟的社区生活圈,为市民1公里的步行范围内配套相关商业、交通、文体等便民设施,解决日常所需,目前相关规划都在认真编制中。

问:空间集约高效利用,需要产业集聚发展。常熟目前也在推动产业用地集中集聚,请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答:目前我们主要是在两个方面推进产业用地集约集中集聚。一是结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编制,确定了常熟产业用地最低保障线。到2035年我们划定了常熟要有15.77万亩的建设用地,并明确了归并的方向,70%位于省级以上开发区及其管辖范围内,20%位于镇级开发区,10%相对规模大的予以保留,初步测算外围将归并整理6万多亩零星工业用地;二是对现状存量的提档升级,加快推进老旧工业区的改造,目前全市已经启动了22个点的老旧工业区改造,涉及用地3000多亩,有效改变了强度低、产出效益不高、存在环保安全隐患等问题。

以文体旅深度融合构建全域旅游大格局

picture (15)

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党委书记、局长 顾玉芬

问: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将如何依托常熟山水文化资源和吴文化独特优势,着力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

答:进入“十四五”发展新阶段,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将继续依托常熟山水文化资源和吴文化独特优势,围绕唱响“四色歌”,构建“精品美游”全域旅游新格局。所谓“四色”,一是红色,要唱响历史文化“红色游”,深度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以沙家浜风景区为核心,结合建党100周年,开展红色游系列活动;二是绿色,要打造山水人文“绿色游”,依托常熟山水湿地和历史人文资源,开发山水与人文、历史与现代高度融合的旅游线路,打造以绿色为核心的山水人文旅游品牌;三是蓝色,要做强健康养生“蓝色游”,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全民健身系列活动,打响常熟体育活力之城的文体旅品牌;四是彩色,要扮靓多彩江景“彩色游”,以“千村美居”工程为引领,依托长江岸线独特自然风貌,构建多彩滨江景观。

问:无论是全域旅游,还是文旅融合,都要寻求如何为城市高质量发展赋能,未来我们有什么重要动作可以期待?

答: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常熟在江南文化的形成、发展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我们要围绕这样的城市特质和名片,做好江南文章,把文化旅游的体验感、互动感提升上来,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要对评弹团和图书馆进行整体的改造升级,形成小剧场、书香驿站、文创集市等体验式的新颖文化空间,打造江南最美图书馆,让文化场馆成为传统艺术的网红打卡地,打造主客共享的文化场馆。推动古城“活化”,按照让文物“会说话”,让古城“活起来”的理念,做好古城文化资源挖掘整理,传承弘扬吴文化、虞山文化流派,重点打造以名人故居、古典园林、江南水乡等为核心要素的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品牌,让常熟古城重新焕发活力。做好言子文化的文章,通过文化走亲等活动,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影响力。全力推进文物基础档案数字化工作,更新文物展陈手段,让文物会说话,让更多市民尤其是年轻人对城市的历史、文化、变迁感兴趣。深入挖掘常熟本地历史文化资源,讲好常熟故事,让我们的文化旅游品牌更有内涵、有温度、有看点。今年,我们将对常熟“研学堂”品牌产品体系进行全面升级优化,推出文旅融合的线路。我们还计划组织“人人都是常熟导游”等主题活动,要让市民朋友都积极广泛地参与到全域旅游建设中来,进一步提升城市的旅游氛围。

    声明:所有来源为“常熟日报”和“常熟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12-52778455,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责任编辑:陆怡文]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