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新闻网首页

手机新闻网

新闻客户端

期待升级改造的传统阅读阵地

文/见习记者 黄悦涛

“老板,来一份《姑苏晚报》。”“《现代快报》还有吗?”就像每天吃早餐一样,清晨的一份报纸,对于喜欢油墨香的市民来说,是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曾几何时,这些熟悉的声音,却成了回忆。互联网时代,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销售传统纸媒的报刊亭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据了解,本市一共设置了48个邮政报刊亭,目前营业的仅剩6个。

47岁的周燕晴是新颜路琴湖社区邮政报刊亭的店主,今年是她经营报刊亭的第22年。每天早上7时,周燕晴骑着电动车去最近的邮局取当天报纸。报刊亭上午7时30分正式营业,一直到下午5时才打烊。1999年,这家邮政报刊亭建立。当时周燕晴承包了报刊业务,在报刊亭售卖,一直坚持到现在。2月1日早上8时,记者来到报刊亭,和周燕晴交谈了几分钟,就有十多个顾客来购买报纸,采访也频频中断。周燕晴打趣地说:“是不是看上去生意很好,因为早上是高峰期,加上附近社区爱看报纸的老年人较多,所以看上去有很多人光顾。”10时左右,客流量慢慢变少,周燕晴拿出每月的邮政缴款单,苦笑着说:“其实现在一个月利润才600多元,扣去250元租金,真的所剩无几。”目前,周燕晴报刊亭卖得最好的是《扬子晚报》《姑苏晚报》和《现代快报》。每天这三种报纸加起来销售近100份,单价在1元到1.5元不等,每份报纸的利润是20%,也就是说每天的利润仅有20多元。周燕晴告诉记者,之前生意好的时候,不仅报纸种类多,销量也好,每天都可以销售几百份,可现在报刊亭的收入微薄,家庭的重担都落到了她丈夫肩上。周燕晴表示,之前她想停业去找份工作,但是老顾客对报刊亭的感情太深了,都不希望她离开,她也就坚持了下来。家住琴湖三区的汪阿姨说,报纸是他们这代人的阅读方式,不希望报刊亭停业,“我们老年人不会用电脑、智能手机,如果哪天报刊亭关门,都不知道去哪看新闻了。”

“现在大家手机都刷不过来,年轻人都不去报刊亭了,我只记得小学放学会去买漫画看,这可能是我对报刊亭唯一的记忆了。”市民陆志飞说。在他的印象里,报刊亭的主要功能已经淡化,现在报刊亭变成了卖零食的小卖部。位于海虞南路的邮政报刊亭,虽然地处市中心,人流量大,却几乎没人驻足购买报刊。记者看到报刊亭里只有屈指可数的几张报纸,反倒是零食、饮料铺满了摊位,玻璃窗里还挂着家政和黄金回收的广告牌。据了解,海虞南路的报刊亭已经更换了多个承包户,由于经营入不敷出,停业对于海虞南路的报刊亭来说已是家常便饭。

虽然当下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日趋多样,但纸媒仍是老年人主要的阅读载体。市邮政局顺应时代发展,推出“中国邮政微邮局”公众号等线上订阅平台,实现“一键订报”,进一步方便百姓订阅。邮政公司集邮与文化传媒部发行业务负责人表示,邮政部门会积极配合全市文化发展总体规划要求,同时对停业报刊亭加强维护,如有需要随时恢复经营。对于未来报刊亭的规划,他建议政府在城市规划中考虑建设智能报刊亭,在原基础上增加便民服务内容。

报刊亭依附于传统纸质媒体生存,虽然纸媒的受众逐步减少,但公信力却是不可替代的。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新闻传播学系副系主任石苑指出,随着传媒市场环境的变化,信息的过度泛滥,人们正渴望重新通过主流媒体获得经专业人士把关的权威资讯。特别是像全球疫情暴发这类重大事件发生时,人们更渴望一些理性的声音。报刊亭以及背后的传统媒体阅读阵地对于人们来说意义重大。

    声明:所有来源为“常熟日报”和“常熟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12-52778455,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责任编辑:时韵秋]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