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新闻网首页

手机新闻网

新闻客户端

“内外兼修”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访市委副书记、市长秦猛

文/融媒记者张怡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迈上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如何走好第一步是关键。日前,市委副书记、市长秦猛接受专访,分析常熟当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围绕如何塑造比较优势、加强内外协同发展、推进科创制造融合、建设数字政府等方面畅谈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想法和思路。

常熟作为中国县域经济的领头羊,综合实力始终稳居全国百强县第一方阵。然而随着国内外环境变化,常熟未来发展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从国家到江苏省、苏州市都在强调加快建设产业创新集群。苏州还提出了‘市域一体化’的概念,苏州市委常委会调研常熟时明确了打造苏州市域一体化(常熟)融合创新区的建设规划。此外,还有沪宁沿江高铁通车后,常熟交通能级上带来的变化,这些对我们来说都是要牢牢抓住的发展良机。”秦猛对常熟当前所面临的机遇进行了分析,并指出挑战和机遇并存,常熟在产业转型、城市能级、民生保障等方面,与高质量发展要求和企业、群众需求仍存在一定差距。

对标高质量发展目标要求,如何在应对挑战中迎难而上,在抢抓机遇中乘势而为,进一步塑造发展比较优势?秦猛答道,常熟坚持问题导向,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学促干”明确要求,针对性制定方案,实施经开区、常熟高新区、融合创新区、科技创新与先进制造融合、直播电商、虞山尚湖古城保护和利用、文体旅产业、优化“一老一小”保障、基层社会治理突出问题攻坚、农业农村等十大专项行动,争取用3年时间解决系列发展难题和热点问题,“以点带面”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常熟深刻把握扩大内需拉动经济的内在逻辑,全力做好外部协同赋能、内部统筹挖潜文章,努力打造内外协同扩大内需的县域样板。秦猛指出,常熟牢牢把握机遇,提出了“双双两两”的融合发展模式,常熟古城和姑苏古城“双城联袂”、常熟昆承湖和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双湖联姻”、常熟国家高新区和昆山国家高新区“两区联动”、常熟高铁北城和相城高铁新城“两翼联合”,与周边区域实现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互联互动。“我们强化内部协同,创新要素向重点片区特别是融合创新区集聚,推动总部经济、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在中新昆承湖园区、数字科技新城和‘苏州·中国声谷’集聚。我们还制定了土地指标交易制度,将板块存量企业撤并形成的指标,输送到重点片区去,内外协同助推常熟高质量发展。”

深化科技创新与先进制造业融合,是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必然选择。常熟产业、创新、人才等资源丰富,如何以科技创新赋能先进制造,真正聚合科创资源,来实现常熟制造业的跨越发展?秦猛坦言,常熟市委、市政府从几年前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直到今年上半年市委全会提出科创制造融合发展的目标,探索解答这一发展难题。一方面围绕常熟现有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实施产创融合“十百千”平台载体工程,形成了“十个创新联合体,百家龙头企业牵头、高校科研院所参与的重要创新阵地,千家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基地”的矩阵式创新。另一方面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坚持从创新端出发,以平台聚人才、以人才强平台,全力以赴卡位产业“新赛道”、谋求发展“新优势”。同时,秦猛强调了创新生态营造的重要性,“政府首先要转变思想认识,其次企业家要自身重视创新,政策层面必须支持创新,要有相应的人才措施。”

“智改数转”是企业提质增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和治理能力的关键举措。秦猛指出,政府“智改数转”主要围绕企业、自然人、建筑三大城市运行的要素,打造相应的三大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平台,实现对企业从项目洽谈、审批落地、竣工成长到发展壮大,对自然人从进入常熟、就业创业到离开常熟,对建筑从新建、维修到灭失的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和服务。平台目前已基本掌握了全市20.5万家在业市场主体、197.5万实有人口、39.4万栋既有建筑的运行状态,掌握的数据也已经发挥了不可小觑的作用。“比如我们通过企业的全生命周期系统,汇总全市的招商信息,为项目推荐更优落户位置,实现全市产业资源的合理调配。”秦猛表示,通过平台还能动态掌握项目的建设进度,集中力量解决项目的堵点痛点。竣工项目达产率和年效益等数据对招商、产业链布局也起到了很好的决策参考作用,有助于提升政府服务的供给精度。

    声明:所有来源为“常熟日报”和“常熟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12-52778455,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责任编辑:毛丽佳]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