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新闻网首页

手机新闻网

新闻客户端

常熟味道,谁来传承?(2)

寻味盘香饼

1

 

2

 

3

 

4

 

再过10年,常熟人可能吃不到正宗的石梅盘香饼了。

说起石梅盘香饼,那是老一辈常熟人津津乐道的美味了。刚出炉热气腾腾的玫瑰馅盘香饼,酥皮里隐隐透出玫瑰馅的粉红。咬上一口,外皮酥脆掉渣、里面软糯香甜。如今,人们的生活富裕了,吃食的选择也多了,盘香饼的味道渐渐失落。

几经辗转,在常熟城里仅能找到两家依旧在制作盘香饼的店铺。今年55岁的吴建珍制作传统糕点已近30年。如今,刚退休的她重操旧业,自己开了家糕团铺。吴建珍的糕团铺主要制作本地包子和传统蒸糕,而石梅盘香饼这类鲜为人知的点心则是附带着做的。早上8点多,吴建珍刚忙完早餐生意,舒了口气,坐下歇脚。吴建珍说,要维持生计必须做早餐,而各个年龄层的人都会选择包子和蒸糕作为早餐。过来买盘香饼的都是老人,很少会受到年轻人青睐。在菱塘北村,也有一位至今仍在制作石梅盘香饼的传统手艺人。谈到盘香饼,手艺人陈仁忠脸上露出一丝苦笑,他说半天能做百来个盘香饼,但最好的时候一天也只不过卖出二三十个,差一点的时候一天只能卖十个左右。若不是蒸糕卖得不错,这生意恐怕难以支撑。如今坚持做盘香饼,只是为了继承父亲留给自己的手艺罢了。

“完整地做一只盘香饼,起码要5分钟。”吴建珍说着,将手中的“面条”一圈一圈盘起。她说,做一个饼不难,但要把味道做得恰到好处并不容易。吴建珍每天凌晨两三点起床,开始准备一天的制作材料。“天热起来了,早上5点就有来买早饭的人。”吴建珍坦言,做点心这一行的只要肯吃苦就能做。陈仁忠也认为,做这一行只能维持基本生计,也只有吃得了苦的人才能做。

弹指一挥三十年,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物价逐渐上涨,人工成本逐渐提高,陈仁忠卖点心却依然遵循着上世纪的利润核算规则,一份点心赚取28%-40%的原料利润,人工成本不计于内。“算了人工成本,更加没有人来买了。”他无奈地说。

在传统点心手艺人眼中,社会的快速发展降低了他们的社会地位。在金钱社会里,传统手工艺迅速贬值。吴建珍的手艺是她父亲传授的。父亲吴小发,是当年新雅里的老师傅。吴建珍回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拜师学手艺是非常了不起并且值得骄傲的事情。当年,他父亲门下有七八个徒弟,随着时代变迁,这些人都改行了,之后便杳无音信,再也没有了联络。只有一个徒弟,改行去上海做生意后,依然会回来看看昔日的恩师。

最初,吴小发在红星糕团店工作,也是在这里,他结识了沈记馒饼店的继承人沈金生。而石梅盘香饼就是这家开在石梅的沈记馒饼店的祖传小吃。后来,盘香饼的技艺传到了吴小发手里。此后,吴小发无论走到哪里,都延续着盘香饼的制作。

松子夹沙、猪油白糖、玫瑰、百果……传统的盘香饼馅料基本以甜为主,油面和水面混合后压成长条状,再将细长条的馅料放入、封口搓圆、两端卷起,这收尾还有讲究,长条的两端必须微微搭上,之后翻转,蘸芝麻烤制,还要用烧煤的桶状烤炉,手工贴进炉内,烤制完成之后找到饼下面的接头处,可以把饼拉开恢复长条状再吃。吴建珍说,父亲在新雅的时候,因为没有合适的烤炉,只能做油氽盘香饼,馅料中还有叫做伊拉克枣的中东椰枣。那时的盘香饼还需凭票供应,真正称得上高端,不是一般人想吃就能吃到的。

1990年,吴小发从新雅退休。退休之际,常熟多个餐厅都看中吴小发的手艺,前来争抢他。但吴小发最终选择了文化宫附近的可乐餐厅。当年这家可乐餐厅是一家主营西式餐点的饭店,人气之旺一时无二。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随着新雅的歇业,常熟的传统小吃业也一蹶不起。

菱塘北村一间不足6平方米的小屋至今仍保留着上世纪的装饰陈设,长长的木质案板占去了店内大半的面积。这间小屋的主人就是盘香饼手艺人陈仁忠,他今年刚入花甲。“过去的10年间,这条路上的好几家点心店都关门大吉了,如今只剩下我这家依然在坚持。”陈仁忠无奈地说。陈仁忠制作盘香饼的手艺也是父亲传授的。1975年,18岁的陈仁忠初中毕业,之后就和父亲陈炳生学习糕点制作。

陈炳生师从梅李人,学成之后在王市的集体供销社做盘香饼,那是个吃大锅饭的年代,销售情况的不理想并不会影响个人的收入。之后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改变了这一切,集体的糕饼工厂歇业,陈炳生就自己开了一家糕饼店。而后自销盘香饼时,陈炳生发现,镇民填饱肚子就已经不易,根本不会选择盘香饼这类“花描”的点心。随着制作盘香饼数量的减少,后来的人对这种点心越来越陌生。盘香饼也就是在这时,渐渐没落……

陈炳生有两个儿子,继承他手艺的就陈仁忠一人。陈仁忠说,当年当兵回来,为了能在镇上混一个户口,于是就进了糕饼工厂工作,走上了糕点制作这条路。后来,糕饼工厂倒闭,出来之后也尝试卖过衣服,但最后非但没有赚到丝毫,还亏了钱。陈仁忠意识到,自己或许命中注定只能和糕饼打交道了。“做这一行只要肯干就行,至少不会亏本。”他说。

2000年,陈仁忠搬来菱塘北村开店,也就是现在的这家店面。最初生意尚好,8毛到1元的价格,一天能卖出三五十个,购买者有上了年纪的,也有年轻人。十多年来物价飞涨,盘香饼涨到了2.5元一个,顾客也越发稀少。此时的常熟,传统糕点大市场普遍萧条。

“做这个东西太辛苦,赚来的钱和出去打工赚的钱差不多,儿子在工厂做活,不想学。”陈仁忠的话语中透露出一丝落寞。“父亲做了一辈子糕点也没有什么积蓄,以现在的物价水平和时间成本,基本不会有年轻人愿意选择这一行,传统手艺已经走到了尽头。”他坦言,以他的年纪,估计再做三五年也差不多了,到时候就算真没人继承也没办法。

“学做盘香饼这类传统点心不仅需要兴趣,还要有悟性。”吴建珍说,现在的年轻人都很浮躁,动手能力普遍比较差,要靠下一代人继承盘香饼的手艺非常困难。吴建珍的女儿也并不打算继承这一传统手艺。面对这严苛的原料、复杂的制作、微薄的利润,如今的90后都望而却步。也正因如此,常熟传统美食渐渐走向死胡同,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声明:所有来源为“常熟日报”和“常熟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12-52778455,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责任编辑:浦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