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新闻网首页

手机新闻网

新闻客户端

警惕!保健品“会议营销”专门坑老人

随着消费者对保健品广告信任度的降低,商家的销售手法也不断变换。专家讲座、免费体检、外出旅游、赠送礼品……让不少消费者尤其是老年人把钱花在了其实并不具备神奇功效的保健品上。

两盒要价六千多

8月25日,市民顾阿婆接到电话,让她参加一家保健品销售公司举办的保健品营销讲座,她以为参加活动没有坏处,就来到设在海虞北路的这家公司,领到了一瓶醋、一袋盐等礼品。工作人员告诉她,第二天有车送她到无锡体检。

次日一早,顾阿婆等人坐车到无锡。体检之后,工作人员向她推销保健品。得知两盒保健品要价6000多元,她不愿购买,但对方轮流劝说,她只得先付50元,余款回常熟后付。顾阿婆亲戚得知情况后向市便民服务热线求助。27日下午,该公司员工上门时,警方赶到,对方同意退货、退款。

顾阿婆亲戚认为该公司欺骗消费者,但公司负责人说,公司只是代理一款保健品,价格是厂家定的。顾客电话是通过黄页查找,也有公司会员介绍的。公司从没举办过类似讲座的活动,去无锡是自愿行为,购买产品时没有强买强卖,也没有坑蒙拐骗。

购者多为老年人

类似顾阿婆的遭遇,近来屡有发生。今年2月,91岁的李先生被某公司推销员以开座谈会为由请到外地体检。他说,同去的有50多人,体检后,组织方就推销一款胶原蛋白颗粒。李先生不愿购买,几位销售人员轮番劝说,他迫于无奈花3600元买了几盒。

去年12月,市民许先生在逛方塔街时被请到附近一家保健品店免费洗脚。几天后,店家安排他体检,随后,商家要他购买20盒大豆胶囊,花费6000多元。他妻子找店家理论,却被告知保健品是自愿买的,无法退货。

同在去年,一位老年消费者在李闸路一家保健品店购买了16盒保健品,价值近6000元。服用后不见效果。保健品店经理同意部分退款,双方约定先退款1000元,余下的过年后退清,但今年春节刚过,那家保健品店就贴出门面招租告示,那位经理也不知去向。

老人购买为哪般

国家对保健品的管理办法迟迟没有出台,一定程度上让对保健品行业的管理无从抓手,也为保健品经营者留下了法律空白。但俗话说“有需求就有市场”,消费者在指责商家的同时,也应该自我反思。

顾阿婆女儿说,保健品促销人员抓住老年人早睡早起的生活规律,将时间选在早上六七点,子女还没起床,相关部门也还没上班,等到子女得知情况,往往木已成舟。而且,赠送油盐酱醋之类礼品也抓住了老人贪便宜的心理。对此,市民许先生表示同意,他说,当初就是因为贪了商家免费洗脚的小利,结果被“套”了进去。

不仅如此,来自社会的竞争压力让子女忙于工作,疏远了与老人的联系,很多老人因此独守空巢。孤独和寂寞感让他们产生不安全感,从而寄希望于从外界寻找需求。保健品销售商利用了老人渴望关爱的心理需求,大打亲情牌。市民赵先生说:“子女工作忙很少关心我,自己花钱买温暖,有什么不对?”他说,销售人员的态度特别好,对他一口一个“大爷”,听着就让人舒服。

莫贪小利吃大亏

针对消费者尤其是老年消费者屡屡投诉保健品销售商的情况,工商部门和市消保委提醒市民,保健品经营者往往利用老人内心孤独或者渴望治病、保健的心理,通过会议讲座、免费体检、外出旅游、赠送礼品等方式换取老人信任,向老人片面夸大保健品功效。

消费者要牢记,保健品只是一类特殊的食品,能调节人体的机能,适于特定人群食用,但不能治疗疾病。有病还要到正规医院治疗。如需购买保健品,应到正规商店,不要轻信街头广告,更不要轻易参加保健品推介会,谨慎对待保健品讲座、免费体检等活动。不要贪小便宜。在购买时应要求开具加盖本地公章的凭据,同时保管好商家发放的宣传资料。购买时仔细留意包装盒上的生产批号和许可证,看清是普通食品、保健品还是药品。一旦发现上当受骗,要及时向相关部门举报,或向消保委投诉。

    声明:所有来源为“常熟日报”和“常熟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12-52778455,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责任编辑:]

标签: 保健品 老人 会议 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