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新闻网首页

手机新闻网

新闻客户端

读《社戏》

文 潘建峰

没有尖锐辛辣的讽刺,没有入木三分的鞭辟,读不出丝毫“呐喊”的意味。只是一个城里读书的斯文少年告诉你去乡下外婆家度假的轻松愉悦,娓娓道来,细细描述。

记不起读过多少遍《社戏》了,我一直觉得这不是一篇小说,而是一篇描写少年生活的优美散文,或者说是一首讴歌水乡生活的抒情长诗。

鲁迅先生的少年,正处清末,满清王朝内忧外患,已呈“漏船泛中流”之态。但从先生笔下看,国家的衰败暂时还没有影响到宁静的乡村,自给自足的百姓们依然过着他们与世无争的生活。

平桥村,虽然只是一个住户不满三十家的小村落,却让我们体会到了中华民族的许多民间美德。孩子们没有上学的机会,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但从小就能帮助父母干活,能驯服黄牛、水牛,能把船摇得“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聪明的双喜,淳朴的桂生,憨厚地提出“偷”自己家蚕豆的阿发,让人似乎看到了一张张乡村少年纯净的笑脸。没有计较盐柴的八公公,以及虽被偷了豆,却因一句“很好”而激动不已的六一公公,让人似乎看到了抽着旱烟管,含笑看着孙辈们的敦厚的乡村长者。

乡村之景同样令人神往:朦胧的月色,起伏的连山,宽阔的水面,构成了一幅让人宁静的山水画;潺潺的船头激水声是那么的悦耳,豆麦和水草的清香是那么的沁人心脾;河里能轻易钓到虾,河水舀起来就能煮豆子吃,是那么的原生态。社戏其实并不好看,但看戏前后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与伙伴们的融洽相处,使社戏在回忆里变得那么好看,那么令人怀念!记得第一次读《社戏》时,我就油然想起小时候看露天电影的情景,电影只有那么几部,有的看了好几遍了,但每当听到附近有地方放电影,总是很兴奋。其实在乎的不是电影本身,而是电影带来的那一份期待,以及看电影时男女老少欢聚一处、其乐融融的那一份温馨。

一篇《社戏》,恰似春雨蒙蒙之时,一个撑着油纸伞走在江南小街青石板路上的娉婷少女,正向你款款行来。又似清晨荷叶上那一颗剔透的露珠,正向你闪着晶莹的光芒。让人着迷,让人不忍惊扰……

《社戏》!我真不知道还会读你多少遍!

(海虞镇文学协会供稿)

    声明:所有来源为“常熟日报”和“常熟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12-52778455,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责任编辑:浦斐]

标签: 社戏 乡村 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