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新闻网首页

手机新闻网

新闻客户端

年节(三)

文 陆文龙

六、 初五接财神

每年的正月初五是财神生日,这天千家万户都要举行接财神仪式。

接财神又称“祭路头”、“抢路头”,就是抢接财神爷。那天凌晨,各家各户争先放头通炮仗,抢接财神。清代蔡云的《吴觎》中有生动的描绘:“五日财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时酬。提防别处迎神早,隔夜匆匆抢路头。”

财神有文武之分,武财神有赵公明、关羽,文财神有比干、范蠡。

赵公明亦称赵公元帅,在《封神演义》中,姜太公奉元始天尊之命,按玉符金册封神,封赵公明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专司金银财宝、迎祥纳福,从此赵公元帅开始掌管天下财富,做了财神爷。赵公明的像黑面浓须,穿战袍、执黑鞭,形象威武。其身旁常附聚宝盆,大元宝之类。

关羽,世人以为他有司命禄、估科举、治病除灾、驱邪避恶等法力。

范蠡,是一位生财有道的陶朱公。

比干,则是公正无心的纠王叔。

4位财神爷从五路来,即东南西北中,故称“五路财神”。

放过炮仗后,便开始祭财神。房主在昨夜已将八仙桌抬至大门口,紧靠在左边(上首)大门的内侧;敞开右边大门,便于财神进屋。桌面靠门处倚20帖财神纸马,脸皆向内,表财神进屋。纸马前放5只酒盅,桌上供三牲:一个生猪头,一只刚宰杀的公鸡,一条生青鱼或鲢鱼。左边放盐罐,右边放菜刀。另供水果甘蔗之类。桌前焚香点烛,房主分三次敬酒,每敬酒后在桌前跪拜。酒过三巡,接财神仪式结束,然后在室内焚化财神纸马,千张元宝。如此,财神就接到家了。

闹元宵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这天,千家万户都要吃汤圆(也称“元宵”、汤团)。晚上,城里的大街小巷彩灯高悬,鞭炮齐鸣,男女老少都涌上街头观赏花灯。年轻人更是流连忘返,通宵达旦。

而在农村也很热闹,各种活动名目繁多,主要有接灶神、旺田角、扛门臼娘娘、扛石臼娘娘等。

接灶神的仪式与送灶相仿,但供品中的素心粉团改为无心粉团,共6枚,称“稻桩团”,寓稻禾茂盛之意;另有一个长条形团子,搁于“稻桩团”上,谓“扁担团”,寓庄稼丰收之意。

焚香点烛后到场上放两个炮仗,迎接灶君下凡。接灶可早可晚,据说早接到的灶君年轻,精力旺盛、办事利索;而晚接到的灶王爷年老,但经验丰富、办事稳妥、善于打算。早接与晚接,根据各家的需求自行安排。

祭灶结束后,纸马、线香、千张之类烧化在灶旁,如此,灶王爷就接到家里来了。

元宵节的晚上,如果天不下雨,农家都要到自己的田里去“旺四角”。

旺田角也称“点点财”,大多由儿童参与。取几支枯竹,前端扎一大把稻草,另带一捆稻柴,放在田角里焚烧。火苗窜起来了,熊熊的火光映红了孩子们的脸庞。据说火越旺,田里的庄稼也越旺。孩子们将枯竹上的柴把点着,举着火把,绕田埂走一圈,边走边舞边唱:“点点财,路路财,田角娘娘到我家里来。秋里稻粒荸荠大,冬里稻罗喧天高……”嗓音清脆,声音响亮,此起彼伏,这也许是天底下规模最大的童声多重唱了。

由于旺田角的孩子多,这天夜里,田野上到处是舞动的火把,与千家万户的灯光融成一片,映着夜空中的星光月光,天上人间浑然一体,蔚为壮观。

旺田角结束后,火把也将燃尽,孩子们才余意未尽地陆续回家。

旧时的元宵节还有“扛门臼娘娘”的习俗。黄昏,几位妇女相聚一起,议后分工:两名妇女负责“扛”:双手各握1只竹管(旧时经纱用的竹筒管)筒管竖于客厅门臼边的泥地上,定位于一个边长约1尺长的正方形4角上,管内各插4根等长的新竹筷,且务必长于筒管,筷在竹管内能前后左右小幅度地晃动。将竹筛反扣在竹筷顶端。如此,4只筒管及管内的筷子就象4根不稳固的柱子,顶着筛子,不使倾侧。另有妇人点3支香,插于筛孔中。两妇女将筛轻移至门臼边,又有人在一旁点一盏灯,泡一盅茶,然后齐声唱:“花几舍,舍门几。默默仙,喜默几,门臼娘娘在不在屋里。在屋里、点三点(即筛子在门臼上磕三次),不在屋里就不点。”唱完,大家又说:“请门臼娘娘着花灯,请门臼娘娘饮香茶。”然后静候筛子点头。如果筛子不动,说明门臼娘娘不在家,于是再请。俩扛筛妇女一问一答,左边的问:“娘娘为啥勿来?”右边的答:“没有衣裳。”左说:“借给你。”右说:“没鞋子。”左说:“借给你。”“……”几次问答,筛子动了,果然在门臼上叩了三下。于是大家按辈分大小,询问自己能活几岁。筛子在门臼上叩多少次,就是能活多少岁。

问完寿数,还要请门臼娘娘画花:桌上放一只竹匾,内撒一薄层米粉或面粉;筛底框边插下一支长银簪,筛底系4道红线,两妇人各拎两道将筛轻拎至匾内,筛子竟会自己移动,银簪在粉上“画”出各种花样,似字似画,千奇百怪,扑朔迷离。众人正忙着猜测时,忽然筛子停下,门臼娘娘走了。

除了扛门臼娘娘外,另有一种扛“石臼娘娘”的游戏,也颇有趣。

扛石臼娘娘须选两名青壮男子。先将石臼反扣于地,底朝天,底上糊烂泥;在一只木水桶(俗称“提桶”,专用于打水)内储满清水,拎起,桶底叠于石臼底上。两底相接处,周围再糊烂泥,桶横档上系绳圈,扁担或杠子穿于其中,一切就绪,石臼旁焚香三支,然后一起唱:“金木水火土,两个仙人扛石臼。石臼汆,木臼沉,仙人扛了就行程。”连唱三遍,两个“仙人”将杠子上肩,缓缓站起,水桶连着石臼被扛起来了。两人扛着在场上走,石臼居然不会掉下,但不能笑,倘若笑了或谁讲了话,石臼娘娘就会生气,“扑”的一声,石臼就掉下来了。

过了元宵节,新年就算过去了。

(海虞镇文学协会供稿)

    声明:所有来源为“常熟日报”和“常熟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12-52778455,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责任编辑:浦斐]

标签: 娘娘 石臼 田角 财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