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新闻网首页

手机新闻网

新闻客户端

在倾听里成长 于开放中壮大 ——阅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文 曹云秀

选择这本书,首要原因是书名——《静悄悄的革命》,让人遐思。推荐书籍的标题大多明示了书的内涵,如《教育的十字路口》,表现张本质对教育现状的关注思考;《不跪着教书》,彰显了吴非老师的个性与品格。而这本书,选了“革命”这么壮烈的词语,却用“静悄悄的”来限制,不得不让我在探究中阅读思索。其次是作者佐藤学先生来自日本,看到他的国籍,我就想到了那个童话般的“巴学园”,遵循孩子的天性,鼓励他们想象创造的理想中的学校。

翻开书本,先是译者序中李季湄老师真挚的推荐:“读一读佐藤学先生的著作吧,肯定你们会受益匪浅的。”然后是佐藤学先生在作者序中对静悄悄的革命的诠释,“静悄悄的革命,即使通过和事物对话、和他人对话、和自身对话的活动过程,创造一种活动性的、合作性的、反思性的学习。”

在期待和求知中,真正走入了“革命”。小林老师就像一面镜子映照了我作为老师的缺失。当听到学生对于自己批评时,他伤心地隐忍,然后又通过一系列的举动,赢得学生的尊重喜爱,构筑了一个和谐的教室;在我的身边,也曾有过类似事件,当我听到学生对我或其他老师的质疑和指责时,我的内心除了愤怒,除了立即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捍卫所谓的师道尊严,没有别的想法。根本没有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根本没有努力思考自己的行为是否合适。

在汗颜和愧疚中,继续学习,直到一个短语,给我的心灵带来难以名状的感觉——润泽的教室。从来没想到,还有这样的教室,“润泽”带着“润物细无声”的细密,含着“阳春布德泽”的温暖,营造了温馨的对话学习氛围,让知识在轻松中进入学生的头脑,让能力在快乐里进入学生的血脉。

然而,成就“润泽的教室”,必须具备高超的“倾听”能力。在“润泽的教室”里,学生之间相互倾听,师生之间相互倾听。

因为“倾听这一行为,是让学习成为学习的最重要的行为。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擅长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人)是不可能学得好的。”可是长期以来,在教室里,受瞩目的是那些积极举手踊跃发言的学生,他们迅疾的对老师的问题作出回应,在老师的赞许中,脸含笑意或心含笑意的坐下;而那些低垂的手沉默的嘴就成了表现不积极,内向害羞的标志,勇敢点大方些成了老师教育他们的家常便饭。看了佐藤学先生精辟的论证之后,我才明白,“教室里,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之后,课堂的言语表现才会变得丰富起来,而不是相反。”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老师,很多时候,我都为自己善于和学生沟通而自得,善于概括学生发言的精髓而自喜,善于引导学生思考而骄傲。我从来都认为自己是个合格的善意的老师,我从来都认为自己的句句概括中涵盖了知识要点,我从来都认为在我的课堂里学生热情踊跃提升了能力。在这种盲目中,我忽视了倾听,倾听不同层次学生的反应,倾听在嘹亮回答或轻声细语背后的东西,倾听学生的心情、想法。

从佐藤学先生文字里,我清楚的看到:一个真正优秀的老师,应该打造的不是“热闹”浮华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我要向原田老师学习,努力做一个善于倾听的老师:尊重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与学生对话,理解学生思想,和他们息息相通,一起创造“蒲公英”的美丽故事。

再继续阅读倾听先生的教诲,我看到了一个让人神往的地方——开放的教室。在这部分内容中,佐藤学先生提出了一个让人震撼的构想:三年的教研活动,学校成为一所像样的学校。“第一年,在学校里建立起教师间公开授课的校内教研体制;第二年,提高研讨会的质量,以授课方式和教研活动为中心,重新建构学校的内部组织、机构;第三年 ,以学生和教师有目共睹的转变为依据,把新的授课方式和课程设置正式固定下来。”而那这三年计划的开端就是拥有开放的教室。

我想起了自己的从教之路。大学刚毕业是意气风发,不虚心,不善于学习,学校安排的指导老师,我没去听过一节课,学校布置的公开课,从来都是自己闭门造车的结果。这样的教学方式,让自己孤陋寡闻,让学生不能更好地发展。幸运的是在后来的教学过程中,遇到许多投缘的同事,我们相互学习,相互指点,相互进步。特别是陆老师,他渊博的知识,他精辟的语言,他清晰的思维,每节课都有许多值得借鉴的东西。而且他的教室永远是开放的,你随时都可以提出听课的要求.在他的课堂里,你会不由自由的想回答问题,想放飞想象。在陆老师的引领之下,我找到了自己的教学思路,确立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我喜欢听同事的公开课,听他们精彩的引导,听他们明晰的思路,听他们高屋建瓴的评点;我喜欢上公开课,从合作讨论中,确立课题,确立思路,确立一篇好的教学案,最终在公开课中收获成功喜悦。我喜欢和同事们一起讨论教学问题,感受教学中的“困难”与“乐趣”,体会教学的价值。

感谢《静悄悄的革命》,它让我明确:润泽的教室营造倾听的氛围,在倾听中,师生相互成长;开放的教室建构广阔的视野,在对话中,师生共同壮大。

(海虞镇文学协会供稿)

    声明:所有来源为“常熟日报”和“常熟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12-52778455,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责任编辑:浦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