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新闻网首页

手机新闻网

新闻客户端

《诗》和古老的田野

文 潘建峰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三千年前的诗句,至今用不着翻译,读来朗朗上口,意味无穷。在那遥远的年代,一定有先贤衣袂飘飘,在那古老的田野上迎风吟诵。随后,一代又一代的传诵,跨过了国土的分分合合,跨过了弥漫的硝烟,诗句依然是那样的悦耳动听。

我们的文字最早是刀刻的,把诗句深深刻在我们祖先的心房,战国时期有了毛笔后,我们的诗是凭借那柔韧的笔尖,穿透了从那以后两千多年的文学史。

先贤们一定留下了无数可以不朽的诗篇,真正传世的,也许只是沙里淘金,但正是这些金子,在民族文学史上闪着熠熠的光辉。

《诗经》里,田野是一个频繁出现的意象,作为一个古老的农业国,我们的祖先很早就重视农耕,与田野结下了不解之缘。《小雅·信南山》描绘:“畇畇原隰,曾孙田之。我疆我理,南东其亩。”终南山下有大片平整的土地,这里风调雨顺,祖先们在这里辛勤地耕作。庄稼长势喜人:“黍稷彧彧”,不仅种黍稷,还“疆场有瓜”,让人想象到田野的丰收景象,想象到田野的瓜果飘香。

在运用原始农具的时代,农人们的劳作一定是非常辛苦的,《七月》中描写农人的劳作从“三之日(正月)于耜,四之日举趾”一直要忙到“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其他时间也不能消停,还要打猎凿冰:“一之日于貉”、“二之日凿冰冲冲”,还要服役于宫室:“上入执宫功”。除了耕作原有的土地,古人还要经常开荒种地,《楚茨》中写道:“楚楚者茨,言抽其棘。自昔何为,我艺黍稷。”用简单的农具铲除蒺藜和荆棘,其辛苦可想而知。

读《诗经》,让我们了解古人的农耕过程已是较为完善的了,诗《大田》中,形象地描绘了播种、管理、收获的全过程。读《诗经》,让我们知道三千年前的黄河流域,农作物的种类已非常丰富。《七月》中写道:“黍稷重穋,禾麻菽麦”。说明那时已有小米、高粱和谷子,还有粟麻、小麦和大豆。诗《白华》中说:“滮池北流,浸彼稻田”,想来当时自然条件优越的西安一带,也是可以种植水稻的。除了种植常规农作物,古人还栽培瓜果,还种树,诗《车邻》中说:“阪有漆,隰有栗”、“阪有桑,隰有杨”,看来,那时人们已在培植漆树、栗树和桑树等经济树种了。

奴隶制时代的农人们是没有自由的,他们想要在家踏踏实实耕种的愿望常常不能实现。诗《鸨羽》中写道:“王事靡盬,不能艺稷黍”、“王事靡盬,不能艺稻粱”。繁重的徭役,使农人们不得不离乡背井,满怀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却又无计可施。

从《诗经》中也可看出,周王朝的统治者是十分重视农业生产的,诗《桑柔》中写道:“好是稼穑,力民代食。稼穑维宝,代食维好。”告诉统治阶层,要把农耕看作宝,官吏们才会有安稳的生活。

读《诗经》中农耕的篇章,让我们真切地感受了古人农耕的场面,也让我们体会到古人的勤劳勇敢、吃苦耐劳和自强不息。正是依托这成熟的农耕文明,让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优秀文化代代相传,并不断发扬光大,长盛不衰。

(海虞镇文学协会供稿)

    声明:所有来源为“常熟日报”和“常熟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12-52778455,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责任编辑:浦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