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新闻网首页

手机新闻网

新闻客户端

两状元义卖

光绪十八年(1892年),河北一带连降暴雨40多天,发生了严重水灾,田地被淹,房屋被冲毁,急需救灾。可当时国库空虚,一时拿不出钱来赈灾。经群臣商议,决定在京城里特设一个“赈济局”,利用社会捐款来救济灾民。

时任户部尚书的翁同龢,当然要捐一笔钱来赈灾。可是,翁同龢的俸禄除了吃饭外,大部分用来购买了书画、古董,没什么余钱。怎么办呢?

翁同龢想起同是状元出身的张之万是个书画家,便去和张之万商量,提议两人各画10把扇子,捐给赈济局,卖掉后作救济款。

张之万欣然同意,还建议除各画10把扇子外,再合作10把,由张之万作画,翁同龢作书。

一星期后,30把扇子送到了赈济局。

开始,京城里的人都不知道有这回事,而赈济局的记账造册人员又不知道这两位状元的身价,每把扇子只定价2两银子,放到赈济局门口去卖时,居然连续几天无人问津。

有一天,有一位略懂文墨的富商前来赈济局捐款,无意间发现了两位状元的书画作品,大喜过望,二话没说,以每把扇子20两银子的价格全部买下,并问:“还有没有?”赈济局的管理人员这才大吃一惊,又到两位状元的府上,要求再捐书画。两位状元经不住赈济局管理人员的再三请求,又各书画了10把扇子。扇子刚拿到市上,顷刻就售完了。这事轰动了京城,人们拥到赈济局打听,希望能买到翁同龢与张之万的作品。赈济局的管理人员又三番五次地跑到两家府上去求书画,两位状元公没有办法,又创作了数十幅作品送到赈济局。

两状元联手书画赈灾的事一时成为佳话,一些富家豪门受到感染,也纷纷捐款救灾。

送侄孙赈灾

光绪十九年 (1893年)7月至8月间,以北京为中心的顺直地区连降暴雨,京城内外,墙垣倾圮,房屋倒塌不下数万间,死伤亦在万人以上。7月中旬,北京郊外的永定河大堤决口;8月1日,卢沟桥南堤决口;2日,永定河四段、七段又全线决口,一时洪水滔滔,淹死人畜无数。

时任户部尚书的翁同龢,不等赈旨下达,早与李鸿藻、汪鸣銮等人投入到抢险救灾中去。人手不够,翁同龢想让自己的侄孙翁斌孙到通州的孙河地区去赈灾。为了让翁斌孙愉快地接受这一安排,翁同龢向翁斌孙讲述了翁咸封当年在江苏海州冒险救灾的例子,勉励斌孙要继承祖宗的传统美德,以民生苦难为重,以国家利益为重,不畏艰险,前往孙河赈灾。

翁斌孙是翁同龢大哥翁同书的长孙。自兄翁同书及其子翁曾源去世后,翁同龢就全盘担负起了培养教育翁斌孙的重任。翁斌孙自幼聪明刻苦,18岁中举,20岁中进士,是翁同龢最钟爱的一个侄孙。

李鸿藻获悉翁斌孙要去孙河赈灾的消息,非常着急,当夜赶到翁同龢家里,对翁同龢说:“叔平啊,你怎么派斌孙去孙河赈灾?你是知道的,孙河距离京城三四百里,是灾情最严重的地区,那儿眼下已是一片泽国,地形复杂,危险啊!”

“兰荪兄,我这侄孙从小在京城长大,娇生惯养,又成名太早,有必要去锻炼锻炼。”

“锻炼好啊,但也不一定要他到孙河去呀,慢慢来嘛。”

“艰苦的环境能考验人,让他去那儿,可以更多地了解灾情,更多地体会老百姓的疾苦,这对他以后的从政更有好处。”

李鸿藻叹一声:“斌孙是有为的年轻官员,所以这既是你的家务事,也是国事呀!你这个老夫子三思啊。”

“兰荪兄,这对家事、国事都有利。我就是以国事出发,让天下的百姓明白,皇帝在关心百姓,朝廷的大臣官员也在关心他们,正在千方百计赈灾,与百姓共渡难关。”

李鸿藻与翁同龢同为同治、光绪帝的师傅,同为军机大臣,是同事又是老友,友谊甚深。他见翁同龢把话说到这份上,也无话可说了,则补充说:“斌孙要去,需另外增派几个得力的助手。”

这条建议,翁同龢采纳了。

过了两天,翁斌孙便带了翰林陈秀、徐鸣等人率领民工先出发了。

翁斌孙在孙河没有辜负叔公的期望,不畏艰险,吃苦耐劳,经受了一场严峻的考验,增长了才干,锻炼了意志,也得到了孙河百姓的好评。

不久,翁斌孙提升为翰林院侍读。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翁斌孙外放山西大同,任知府。

    声明:所有来源为“常熟日报”和“常熟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12-52778455,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责任编辑:陆怡文]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