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新闻网首页

手机新闻网

新闻客户端

重阳节的起因和习俗

文 曹敬元

农历九月九日,为我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称“重阳”,也叫“重九”。旧时重阳节又叫登高节、菊花节。

重阳节的起因

重阳节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节日,早在春秋时期,农历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先民普遍举行祭食天帝、祭恩祖活动的习俗,由于是一种丰收庆祝活动,所以九月的庆典带有饮酒狂欢的色彩,有着很多的娱乐活动内容,如祭神、飨帝、田猪、野宴等。那时古人普遍认为,天地一开始是相通的,人和神可以互相来往,远古的人们爱好登高,以高山为天梯,通天升仙,这是古人的信仰。

到了战国时期,楚国人每年农历九月隆重祭祀火神和先祖。楚人公认的先祖祝融,相传还是一位音乐家,祝融经常在高山上奏起悠扬动听的感人肺腑的乐曲,以使黎民精神振奋,情绪高昂。祝融死后,葬在南岳衡山之阳,后人为了纪念他,就把南岳最高峰称为祝融峰,在山上建有祝融殿。从此在楚昭王之后,楚人在每年农历九月初十前后登高,隆重剑祀火神、先祖祝融。常熟海虞那时属古楚之地,根据记载,常熟以九月十三日为小重阳。重阳节最初的祭祀活动,表达了人们祈望人间永世太平的美好愿望。

汉代时重阳的一些习俗在宫中流传,古代典籍《三辅黄图·卷四》说刘邦和宠妾戚夫人在长安宫,菊月的一天边饮菊花酒边下棋,“胜者终年有福,贫者终年疾病,取丝缕就北斗星辰求长病乃免。”后来戚夫人被吕后害死,其贴身侍女贾佩兰被驱逐出宫后,将宫中重阳节的习俗又流传到民间,九月九日佩茱萸、饮菊花酒可避除恶气,抵御初寒、令人长寿。到了唐代重阳节习俗广泛流传,重阳节日成为三令节之一,文武百官择地追赏为乐,朝庭还加以赏赐、唐代诗人李白在《九月十日即事》中记录了当时九月九日、九月十日过重阳节的盛况和盛行的习俗。

在宋代,重阳节的登高、饮菊花酒、佩茱萸等习俗依然风行,南宋诗人韩元吉《水调歌头·又水洞》中写道:

今日俄重九,莫负菊花开。

试寻高处携手,蹑履上崔嵬。

放日苍岩千仞,云护晓霜成阵,知我与君来。

古寺倚修竹,飞槛绝纤埃。

这首诗写出了重阳赏菊及登高观景的韵致。

在明代皇帝亲自到万岁山登高;在清代,皇宫御花园内设有皇帝重阳登高的假山。明清时期,重阳节那天人们提壶携楹上山登高、赋诗饮酒、烤肉分糕、尽一日之乐已普遍流行各地。

重阳节的习俗

重阳节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各地都形成了不少有代表性的节日习俗,我海虞地区重阳的习惯性风俗简要叙述如下:

(重阳节登高)重阳节最普遍的节日活动就是登高望远,故重阳又叫“登高节”。农历九月,秋高气爽,这时候登高望远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效果。爬山登高作为一种体育活动锻炼,具有良好的保健功效,并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进行野宴,享受别有风味的情趣。旧时,我海虞地区有常熟虞山、福山有殿山、铜官山、塌山等。重阳节那天,听见鸡鸣起身,太阳未露地平线就出发,求个空气新鲜,有全家老少齐出动的、有约三四位好朋友结伴而行的,也有喜欢清静者独来独往的奔赴山上活动,特别是虞山上人数众多,山道行人几乎达到摩肩接踵的程度。

(重阳食糕)重阳糕又称菊糕、花糕。各地制作重阳糕无一定方法,较为随意,有软糕、松糕。我地盛产桂花,制作上较为讲究,先将稻米磨成粉与白糖、桂花用清水拌匀上蒸加热,在即将成熟时,还要在热糕上加约2-3公分厚的黄糖、枣(极小)、粉浆,再加热,等完全蒸熟后放在台上冷却后切成方块,再插上小的彩色旗成为重阳糕。重阳糕不仅自家食用,还用于馈赠亲友。因“糕”也“高”谐音,吃糕有升高的寓意,亦是获得吉祥、万事如意,因而备受人们的青睐。

(重阳赏菊)古称农历九月为菊月。每年九月菊花盛开,清芳幽香给重阳节日带来无限的色彩。菊花品种繁多是我国的传统花,它秀美多姿,虽不以娇艳姿色取媚,却以素雅坚贞取胜,人们爱它的清秀神韵,更爱它那凌霜盛开的一方傲骨。因此在重阳来临之际,家家户户都爱买上几盆秋菊置放于客厅。重阳节期间公园组织大型菊展,在主要街道旁将菊缚托成各种动植物、人物造型十分美观,供人们赏菊观看。

(重阳放风筝)重阳秋高气爽,北风轻吹,正是风筝放飞的最佳时节。重阳节这天人们习惯用竹片、簿纸糊成各种动物形状的风筝,系上细线乘风升上高空,随风飘荡。有的风筝装上橡皮弓,在空中受到风力冲击时,便发出“嗷、嗷”的响声。特别在虞山脚下、尚湖边云集着上千各色各样的风筝,场面十分壮观,为节日增添了一分景致。

(重阳节发展)1989年我国将重阳节定为老年节,重阳节民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既延续了重阳节尊老敬老的习俗,又将其上升为国家意志,为重阳节注入了新的实质性内容,反映了一种新社会道德新风尚的形成,对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海虞镇文学协会供稿)

    声明:所有来源为“常熟日报”和“常熟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12-52778455,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责任编辑:浦斐]

标签: 海虞镇文学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