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新闻网首页

手机新闻网

新闻客户端

竹行街(2)

竹行要到山区采购竹子了。竹行的老板们商议办法,制订周密的采购计划。他们各自出资,并分别派出富有经验的竹匠师傅,联合组团集体采购。竹行街的批发量大,价格上可以得到优惠。竹匠们背着大包小包乘坐长途汽车,前往“中国毛竹之乡”:浙江兰溪。兰溪的山农连片种植毛竹,产量高,品种优。竹匠们翻山越岭,察看竹林。根据竹子表面的油绿、粉青、黄绿等不同的颜色来鉴别竹子的生长年龄,结合竹制品的性能特点来挑选竹子。商定价格成交后,一根根毛竹砍下来,竹子从山沟小溪中流趟下来。到了河边,竹匠们用铁丝和篾缆将毛竹扎成一只只大竹排。竹排扎得非常牢固,能抵挡水流的冲击或暗礁的碰撞。因为,竹排成了竹匠们回家的“竹船。”他们排着队撑着竹排在江中游。白天航行,傍晚停泊。天黑了,竹排上点亮了煤油灯,点点星火,连成一大片。竹匠们打开随身携带的铺盖,取出水锅、米袋、菜油、咸肉、竹笋等东西,在竹排上搭起了简易的茅草棚,支起了小行灶,冒起了炊烟,吃住在竹排上。途中遇到恶劣天气、水流湍急的时候,竹排搁浅,寸步难行。他们齐心协力拉着纤绳,充当“纤夫”,“哼唷、哼唷”背纤而行。竹排过桥时,长长的纤绳被桥拦住了,怎么办?竹排上的人急忙把湿漉漉的纤绳收回来,在手臂上盘了一圈又一圈,然后转身再从桥洞里把它抛出去,哦,抛得老高老远,变成了一条长长的细线,在空中渐渐地撒落下来,岸边接纤绳的人,被溅得满脸水花……从兰溪撑竹排到常熟大约需要十天至半个月。

竹排经过长途跋涉终于抵达常熟。由于竹排大,数量多,浩浩荡荡。假如停泊在竹行街的小河里,十分拥挤,会堵塞河道。一些有识之士经过实地考察,将这些大竹排全部驻扎在湖滨桥水湾,这里是一个天然的避风港,离竹行街很近,水路陆路两通,水面非常宽广,可以停泊大量的竹排。各家竹行在竹排上留下了记号,便离去。竹排无人看管。放心,不会有人来偷竹子。等到竹行里缺货了,就派人去湖滨桥认领自已的竹排,然后“开排”(指打开原装竹排,取出部分竹子),扎成小竹排。“开排”时,大家要挑一个好日子,图吉利。每家竹行老板一起到场,很热闹。竹排是被他们接回来的“财神。”个个喜上眉梢。竹匠举起排篙戳断篾缆,撑着竹排,顺着水流飘向竹行街。

有位七十多岁的老先生,他家以前也是开竹行的。祖祖辈辈居住在竹行街,亲眼目睹竹行的兴衰以及它坎坷的命运,感慨万千。夏天,他经常在家门口乘凉、喝茶。与青年作家来往甚密。我读过他的散文《泡桐花开又一年》、《小河两岸叫卖声》。前者写了他和邻居在岸边栽种十八棵泡桐树的经历,触景生情;后者描述了小商小贩天蒙蒙亮就摇着小船上街卖菜,叫唤声声的生活场景。那天,我和他在泡桐树下聊天,他指着横跨于竹行街与永宁巷之间的通河桥问我:“你知道它的桥联吗?”我不知道,就走近桥墩上的石碑,弯腰细看,字迹模糊不清。这桥至少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吧。他转身进屋,拿出笔和纸,特地为我抄写了桥联:物阜民安七邑咸资水利,朝潮夕汐万家共握财源。见证通河桥和竹行街一带安居乐业、商贸繁荣的发展史。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通河桥升高,竹行街的路面随之高起来,老先生的楼房,看上去像平房,他的底楼的采光已被桥堍的路基遮住。他没有抱怨,当年升高桥面,是为了提高千吨船队的通航能力。从广东过来满载着白糖等货物的外埠船队,日夜兼程,到东市河的糖烟酒公司的码头卸货,竹行街面前的小河是必经之路。夜晚,船队彼此起伏、前呼后应的哨声、汽笛声常常把两岸的居民从梦中惊醒。哦!还有苏州女子船队装运石块,也经常在这里经过。她们似乎非常喜欢走这条经济河道。船上清一色的年轻女人,脸上带着甜美的微笑,熟练地将竹篙点入河心,肩膀顶着竹梢,一挺又一挺,竹篙撑得弯弯的,船缓缓地从眼前驶过,还不停地回眸张望,脉脉含情。是碧波盈盈的河水?还是竹行街的绿竹迷住了她们?

(海虞镇文学协会供稿)

上一页 1 2下一页
    声明:所有来源为“常熟日报”和“常熟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12-52778455,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责任编辑:浦斐]

标签: 竹行 竹排 竹子 竹行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