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新闻网首页

手机新闻网

新闻客户端

海虞史海纵览 福山由来说开去(3)

唐朝末年,安徽人朱温参加黄巢起义反唐,立功升同州防御使,后叛变降唐,在镇压黄巢起义时又立功,被唐晋封为梁王,公元907年“代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五代十国的开始)。这个安徽人很有意思,因“代唐”一说视己为正统,敕封浙江人钱镠为吴越王,河南人王审知为闽王,统一纪年发号施令。此时的覆釜山在唐天宝年间已经改名为金凤山(唐天佑初吴越在此筑城戎守,谓之金凤城)。到了梁乾化三年(公元913年),因“金凤”与梁年号“凤历”(后梁朱友珪年号,时为公元913年)相讳,逐改名福山。“福”又何来?功在大兹教寺。“普法济众,福运享通”,从此作为常熟的发祥地,因“凤”得“福”,里人涕林感激,紧抱着“福”字不改,福山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自商末太佰仲雍让国南来,这泱泱三千多年的历史,汇成了一部完整的吴文化发展史,而海虞、常熟、福山的历史沿革正是这部发展史的缩影。这其中发生在我们脚下这片神奇土地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在新版的海虞镇镇志上都作了详尽的介绍,我不再一一赘述,用一首《殿山怀古》摘要一叙:

古名覆釜又金凤   五代置军御南唐   弹指又到嘉靖年    日本投降应太平

后梁又把”福”字冠   梅李将军戎山湾  江南一带遭倭难   同室操戈心太婪

只缘宋人建东岳   盐铁塘边旌旗扬   王铁亲率乡兵勇    但见红旗席卷处

从此乡民称殿山   从此来敌不敢犯   保家卫国好县官    千里江防毁一旦

 

殿山无峰名亦大    南宋举兵抗兀术   清朝修堡屯旗兵   无地能容退台湾

与狼为伍成雄关    长江天险阻夷蛮   沿江炮台坚如磐   蒋公至死一声叹

势扼东南守门户    更有悍将韩世忠   武威难唬太平军   国运兴衰在民意

江防重地为要隘    金兵闻鼓即丧胆   几将鲜血染江滩   谁违民意必应验

 

三国周郎保东吴    元末士城图霸业   最恨倭寇贼后代   而今盛世话古今

领旨敕造烽火坛    福山城里当圣贤   三百年后重出现   勿忘海外虎眈眈

开江连营数百里    终因虎视又狼睨   国共合战抗八年   倡议重修福山堡

杀退曹兵八十万    银銮殿前心亦寒   东洋鬼子终玩完   国防教育莫等闲

重修福山堡,再现南沙城,该想法在心头萦绕已久挥之不去。放眼当今那些所谓“水乡名镇”“江南明珠”只缘经济发展滞后,留了几条石桥老街和那些摇摇欲坠的旧店荒铺,却引得无数喜欢寻幽访古的游客纷至沓来趣之若鹜,经营者日进斗金,气壮如牛,都以吴文化传承人和繁荣地方经济的功臣自居,风光无限。想来福山有如此深厚的文化积淀,又有“江海日出”,“铜官石舟”,“殿山古刹”,“福港观潮”等自然景观的呵护,稍加包装,其发展潜力和愿景可谓无穷大焉。古人有诗曰:“仙家谁道无蓬莱,出海人言有福山”,蓬莱仙境让人慕名而至浮想联翩。难怪唐朝大诗人王维在闻知有覆釜山游僧来访时便“先期扫敝庐”,并按佛家规矩“藉草饭松屑,焚香看道书”,作诗留记。“古殿独超尘劫外,大江长向海门流”“数数渔灯依古岸,釜山重露滴梧桐”“游人如蚁事如麻,街巷喧闹好物化”。福山独特的天然山水和人文景观引来无数名人骚客登高望远,对月当歌,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诵唱,流传至今。最耐人寻味的是那首铜官山摩崖山刻诗“缘何不泛桃花渡,停泊山溪几百年”,是为明朝太学生严澍这一问,把不小的一个难题留给了后人。是啊,这千年石舟从何而来,驶向何方,又为何羁绊在桃花渡边不肯离去呢?我想若干年后,当福山古城重现海虞之地时,答案也就显而易见了。

(海虞镇文学协会供稿)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声明:所有来源为“常熟日报”和“常熟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12-52778455,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责任编辑:浦斐]

标签: 官山 福山 公元 县治 金凤山